來源:西安發布

她要求自己“當個好人,當一個好醫生一生為患者服務,她交代后事,不要搶救 不要送花圈,不要買壽衣 一切從簡。她熱心公益,20多年來資助79名貧困生,金額近7萬元每年寄出大量衣服、鞋子、書籍等,她義務坐診,只開最便宜最有效的藥,每月藥費才幾塊錢。

她,一心為患者著想!為給沒錢患者買藥,常把自己的存折送去救急。年輕的醫生說,
從她身上學到的不僅僅是醫學知識,更是醫者仁心的大愛精神。她就是陜西省友誼醫院免疫變態反應科專家吳合。

老人去世后,兒女遵照其生前遺囑為她完成了眼角膜和遺體捐獻。吳合生前曾說:“無論時代怎么變,好醫生的衡量標準不會變,那就是有仁心、懂仁術。我一直努力要求自己,做一個好人,當一個好醫生。”
安詳去世
遺體和角膜都已捐獻

在陜西省友誼醫院,一提起吳合主任,人們記得的不僅是她傳奇的一生,還有她在工作中兢兢業業、一絲不茍的作風和助人為樂、樂善好施的精神。
55歲退休后,吳合本可以在家安享晚年,但她卻接受醫院返聘,選擇繼續出診、服務病患,這一干又是40年。直到臨去世前不久,她還躺在床上堅持給慕名上門求醫的患者看病。她說:“只要我能干一天就多干一天,身為醫生我有義務為患者看病?!?/p>

堆積成山的醫學書籍,一本本給外地患者郵寄藥品的快遞單,一摞摞擺放整齊的患者病歷……7月30日,小布來到吳合老人臨終前居住的地方,不大的房間內擺放的全是與醫學、患者相關的物品。吳合老人的大女兒朱建平告訴記者,老人是7月26日10時28分逝世的,享年95歲,走得很安詳。

“自愿貢獻遺體,貢獻可供移植用的器官和角膜等,不要送花圈,可將準備買花圈的錢捐助失學兒童。不要買壽衣,只穿原來的衣服,一切從簡?!?/strong>一張簡單的白紙上是吳合老人在2001年給兒女寫下的遺囑。朱建平動容地說,遵照老人的意愿,沒有進行插管等搶救措施。母親去世后,省友誼醫院領導和醫護人員紛紛趕來,大家一起簡單地告別,空軍軍醫大學隨后派救護車將遺體帶走。
大愛精神
被譽為“白求恩式好醫生”
和吳合老人接觸過的人都說她不茍言笑,不善交際,很難把她和曾經“叱咤風云”的上海地下黨聯系在一起。1924年出生于河北的吳合,從小在上海長大,畢業于上海醫學院(現復旦大學醫學部)。1945年6月,20歲出頭的吳合加入了中共地下黨,任上海醫學院中共地下黨支部書記。作為一名愛國進步青年,她是當時出了名的“學生領袖”。

1948年8月,為了保護她的人身安全,黨組織把剛從醫學院畢業的吳合安排到后方醫院工作。她輾轉在深山竹林里為戰士們療傷,被譽為“白求恩式好醫生”。1954年,響應國家號召支援大西北,吳合轉業到陜西省友誼醫院。1980年她創建了西北地區第一家免疫變態反應科。幾十年來,她先后接診近5萬初診患者,遍及全國各個省市以及美國、日本、荷蘭、新加坡、馬來西亞、埃塞俄比亞等地。她帶領科室人員采集、培養配制抗原,查致敏原及脫敏治療,親自參與制作和改良的“中藥脫敏糖漿”“中藥粉劑劑型改良”“點刺法查致敏原及口服脫敏液”等制劑和技術,曾獲院科技進步優秀獎。
吳合老人的學生表示,“還記得1973年老師帶隊去寶雞鳳縣采藥,她教我們認藥、曬藥,講藥理、講藥效。我們從吳老師身上學到的不僅僅是醫學知識,更是醫者仁心的大愛精神。”

吳合將畢生所學和全部仁愛都毫無保留地獻給了這片土地,也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沉甸甸的回響:當選第五屆陜西省人大代表;1995年、1996年,先后獲得陜西省衛生廳頒發的“505”醫德獎及衛生系統“創佳評差”活動“最佳個人”榮譽稱號;1997年、1998年,連續兩年被評為“陜西建工集團模范共產黨員”;2016年4月,當選敬業奉獻“中國好人”。
義務坐診
只開最便宜最有效的藥
1979年,吳合到了退休年齡,但她離不開工作和病人,主動要求再返工作崗位。醫院也曾勸說吳合在家安享晚年,但都被她拒絕了。2015年初不拿任何津貼和補助,吳合開始義務坐診,“不給錢沒關系,只要讓我看病就行”。因為在吳合看來,退休了還上班是因為還有很多病人需要治療,看病救人是自己生活的最大意義。2016年,因為不慎傷到腰膝無法下樓,吳合就改在家里出診,由女兒朱建平在一旁幫忙。

吳合的患者大多數是口口相傳慕名而來?;枷嗄甑脑缼煾嫡f,當初自己也是慕名而來,因為吳大夫不光醫術好,還總是為患者考慮,開最便宜但最有效的藥。吳合看好病、開對藥,幾塊錢的藥能讓病人吃個把月。找吳合看過病的患者都知道,要看病先得讀書學習,讀的書都是吳合根據多年臨床經驗編寫的關于免疫治療的小冊子。用吳合的話說:“病人了解自己的病因、病情,對自覺治療很有幫助。”這樣一來,看一位患者會花掉吳合幾十分鐘,卻避免了病人過度求醫的后續麻煩。

20多年資助79名學生
熟悉吳合的人都知道,老人衣著樸素、生活簡樸,一件毛衣外套穿了十幾年。當國家面臨災害、山區的孩子因貧困輟學、一個個盲童想重拾光明的時候,吳合老人總是格外“大方”。老人有一本特殊的“賬簿”,翻開那本厚厚的雜志,里面夾滿了她從1993年至今給希望工程、盲童金鑰匙行動、春蕾工程及貧困地區學生的捐款證書,那一沓厚厚的包裹單上留下了許多的城市和鄉鎮的名稱。她每年寄出的衣服、鞋子、書籍等不計其數。20多年來,她共捐助貧困學生79人,累計金額達65800元。

|吳奶奶(左一)的故事在西安晚報刊登|
雖然先后資助了79名學生,但吳老至今見過的孩子寥寥無幾。孩子們只能通過一紙書信來傳遞對老人的感激。接受資助多年,不少孩子甚至不知道吳合性別,感謝信里有的寫著“吳合爺爺”、有的寫著“吳合叔叔”,但每封信的信紙和信封,老人都會細心地裝訂好保存,發黃的信紙背后,都有一段感人故事。

吳合常說:一個人對世人有用,生活才有意義。她幾十年如一日,只要群眾需要、病人需要、社會需要,她都努力去做,在任農村醫療隊長時叫愛人匯款給沒有錢的病人買血。病人出院錢不夠,她給墊付。給困難病人送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