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安到南京,8月9日,因為蘇陜扶貧協作陜西名優產品展銷活動,兩個古都再次牽手。
“希望江蘇的企業家和南京市民朋友們多到陜西走一走,看一看,感受周秦漢唐的千年文明,領略開放現代陜西新風貌。”陜西省副省長徐大彤推介陜西名優產品,“陜貨入蘇”賺足眼球和人氣。
一個孔雀蛋賣50塊錢
展銷活動現場,來自陜西的120余家企業帶來的多種農產品匯聚一堂,讓人大開眼界。想買雜糧的有富硒米、有機豆子;想買雞蛋的有土雞蛋、蟲草蛋……如果想吃點稀奇的肉,孔雀肉也能買得著。
“這不是普通的雞蛋,是孔雀蛋,一個賣50塊錢。”來自銅川的張艷,身著孔雀羽毛制成的連衣裙,站在人群中格外顯眼。不過,更引人注目的是她所帶來的產品,“一只孔雀要養到22個月才開始產蛋,第三年產10到18枚蛋,第四年開始每年產30到40枚蛋,因為數量稀少所以營養價值豐富。”
“孔雀渾身都是寶,每生長一個階段就是一個價位。剛出生的時候賣孔雀苗,6到8個月的時候就能上餐桌了。孔雀肉、孔雀骨湯面、孔雀膽酒,這些都是衍生品。”張艷介紹道。
目前,張艷在銅川市耀州區關莊鎮中呂村的梅家嶺建立了養殖場,以貧困戶產業扶貧資金入股養殖藍孔雀。去年全年銷售孔雀蛋300多盒,兩個月時間賣出去500多只孔雀,再加上每年7月利用孔雀自動換毛的機會撿拾羽毛做成飾品,年銷售額達到了近20萬元,去年年底為85戶貧困戶各分紅1000多元。
陜西味道香飄魚米之鄉
肥而不膩的臘汁肉夾饃、汁多肉嫩的灌湯包子、外焦里酥的鍋盔、酸辣香口的涼皮、肉爛湯濃的牛羊肉泡饃……展覽會上的“陜西味道”,讓往來參觀的南京市民紛紛駐足品嘗,大呼“過癮”。
“這個就是肉夾饃啊,一個多少錢”“給我夾一個”“這里面是什么肉啊”“你這個鹵肉的湯看起來不錯哦”……在參觀者的圍觀和議論聲中,陜西方城飲食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的譚毛毛手下動作利索,剁肉、切饃、夾饃,一氣呵成。南京市民對于肉夾饃的喜愛,超出了他的預期。
涼皮作為陜西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食,已成為陜西小吃的一張“名片”。秦鎮米皮、漢中面皮、岐山搟面皮三大涼皮品牌均入選了陜西“非遺”目錄,成為西安美食文化輸出的“主力軍”,助力西安餐飲業的繁榮。
南京市民“掃貨”陜西特產
一次展銷,讓南京市民在家門口一飽口福,品嘗質優味美的名優產品,感受陜西人民的熱情淳樸。
一大早,南京市民惲興就約了4個朋友,守在展館門口。碰見記者時,在現場已經轉了兩圈的他,收獲頗豐。
“我非常喜歡吃陜西的小吃,別看南京街頭賣陜西小吃的不少,但是最正宗的肯定還是你們當地的,剛才我還買了好多陜北的羊肉。”談及對陜西的印象,惲興表示,知道西安是一座古都,也知道綿延壯闊的秦嶺。“聽說你們陜西有一條沿黃公路,我特別感興趣,打算有機會到陜西自駕游,走一下這條路。”
“陜西的紅富士蘋果好吃,比其他地方的脆甜。我家買蘋果,一直都是只認陜西的。”南京市民呂明洋一邊說著一邊給記者展示他的“掃貨”成果。
陜西名優產品閃亮金陵
精心挑選的陜西名優品牌,不僅集中體現了陜西特色,也帶著三秦人民對多年來蘇陜扶貧協作深情厚誼的真誠回報。正如副省長徐大彤所說:“江蘇素有‘魚米之鄉’之美譽,兩地農產品具有較強的互補性,特別是蘇陜兩省經濟協作源遠流長,具有廣闊的合作前景和潛力。”
自1996年以來,蘇陜建立對口支援協作關系,兩省開展全方位、多層面、多渠道的對口幫扶,陜牌閃亮金陵水鄉,蘇企遍布三秦大地。
陜西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扶貧協作重點和脫貧治本之策,借助江蘇產業發達、市場廣闊等優勢,積極推進“蘇企入陜”,吸引260多家江蘇企業入陜投資35.5億元,帶動1.7萬戶貧困農戶,實現8130名貧困人口就地就近就業;積極推動“陜貨進蘇”,赴蘇開展特色農產品推介活動近百場,帶動產品銷售數百億元,破解陜西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難題。
本報記者 石喻涵
實習生 儲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