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董蕓 通訊員 劉敏

  灰墻古瓦,與古城墻連為一體。西安市探索推進10年之久的皇城復興計劃,在古城已發生著悄然變化。隨著灰墻古瓦的恢復,城里城外的商業運作模式更是多樣豐富,即西安計劃今年啟動的古城墻順城巷歷史文化街區三大地標項目,包括:“皇城坊”、“長安里·1912”和“尚德·映巷”。

  漸變中的順城巷

  7月盛夏黃昏,西安順城巷西段一家精致的餐館門口,來自新加坡的游客凱西(音譯)領到一張排隊等位的號,她找來一張竹椅面對城墻坐下,對于就餐前的等待顯得非常坦然。她告訴記者,自己在國外主要從事設計工作,有假期就會四處旅游,她對捕捉各地城市中發生的變化尤為感興趣。

  因為前些年來過西安,今年這次她除了去幾個沒到過的景點之外,剩下的時間都泡在順城巷一帶,“吃住行都在城墻腳下,已經快一周了,我喜歡這種濃濃的鄉愁味道”,她說,“畢竟,流行和時尚的東西都消失得太快了,現在越來越愿意呆在更內在和持久一點的地方。”

  2004年起西安開始實施的順城巷及周邊環境改造,已完成了道路拓寬、道路沿線廣場建設、內側范圍民居改建、沿線棚戶區改造、道路景觀改造等一系列提升工程,西安城墻·南門歷史文化街區全面開放后,順城巷文化商圈迅速升溫。

  現在進入西安城墻南門后沿城墻根向東西行走,記者看到,如今的南順城巷不見了以往陰郁的氛圍,腳下寬闊的青石路面平坦如砥,一側城墻掩映,另一側臨街底層建筑內集中了風格迥異的酒吧、茶秀、咖啡屋以及收藏會所、秦腔或相聲曲藝社、精品酒店等,在人流密集區域,一些低層民居幾乎全部裝修改建為頗具特色的精致商業場所,一些餐館里的“配套”服務更溫馨如家。

  三大地標項目在實施

  據了解,西安的“里坊制”格局歷史悠久,從秦漢至隋唐,西安城市規劃遵循嚴整的格網,產生了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中具有重要意義的“里坊制”,表現為嚴謹的街區格局。

  而在重現“里坊制”以及追求院落效應方面,長安里·1912項目則走得更遠,據了解,該項目位于西安城墻內東部區域,是西安地區首個反映本土歷史文化特色的標志性文化項目。

  尚德·映巷項目則位于城墻內東北區域,包括沿街商業、餐飲、青年旅社、停車場四部分,運用典雅的設計元素,整體采用工整的建筑排列方式,將傳統與現代結合起來,形成具有強烈個性特征的新的商業街區。

  “通過‘皇城坊’、‘長安里·1912’、‘尚德·映巷’這三大地標項目的實施,西安將努力尋求歷史文化保護街區與現代商業成功結合的經營模式,從保護歷史建筑的角度、城市發展的角度以及建筑功能的角度作多方面考慮,續寫經典,追憶庭院中的歷史文化,向世人展示西安‘人文之都’的無限魅力。”開發單位表示。

  重新尋回人的“尺度”

  多次走訪中記者發現,城墻及順城巷提升改造中涉及的項目無論大小,其實施過程中與單體建筑的建設、改造均不同,它不僅牽扯的面很多,園林、文物、市政等多個部門,同時也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平衡人、城市、歷史、現代生活等方方面面中蘊含的諸多課題,如果要試圖追尋從西安城墻·南門歷史文化街區的完成開放,到順城巷三大地標項目計劃啟動的終極理念,那就是希望“重新尋回人的尺度”。

  對于未來構建中的順城巷三大地標項目,開發單位也描繪出一幅極為人文的藍圖:“其老與新的混搭風格將吸引國內外游客紛至沓來,走進西安城墻順城巷歷史文化街區,品味古都西安悠久的歷史文化,領略‘皇城坊’的庭院錯落、里坊相映;探索‘長安里·1912’的關中風骨、懸山坡屋;分享‘尚德·映巷’的和諧生機和動靜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