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建設“共同溝” 保障“生命線”——規范城市地下管網建設陜西在行動

  8月9日下午,一場暴雨讓西安多條馬路積水成河。豐慶路上積壓的車輛從拆開的隔離欄豁口駛離。記者 郭曉斌攝

  一場暴雨,城市就在汪洋中。

  8月3日、4日、9日西安接連遭受暴雨襲擊,城市積水嚴重。其實,每年都會有這樣的一種景象,降雨密度一大,城市的地下管網就會受到嚴峻地考驗。

  “看海”,考量城市的“良心”

  “我沒見過大海。”

  “下雨天來西安市看吧,跟大海一模一樣。”

  去年8月的一次強降水,西安市南稍門至草場坡雙向道路變成一片“汪洋”,不少車輛被淹;三橋西部車城內,有市民直接推出了氣墊船,在雨中劃船;西二環任家口下穿輔道上,一輛公交車走到橋下時被淹,10多名乘客全都站在椅子上等待救援……“到西安市來看海”的調侃,折射出了城市排水管線建設的滯后與尷尬。

  地下管線,猶如城市的隱形血管,包括城市范圍內供水、排水、燃氣、熱力、電力、通信、廣播電視、工業等管線及其附屬設施,是保障城市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和“生命線”。近年來,隨著陜西省城市快速發展,地下管線建設規模小、管理不到位等問題逐日凸顯,西安、漢中、安康等相繼發生洪澇災害、各類管線泄漏、路面塌陷等事件,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城市運行秩序。

  陜西省地下管線大部分滯后于道路建設。為了減少“拉鏈”路,根據城市建設實際,陜西省匯集各方意見建議起草了《陜西省城市地下管線管理條例》,并于2013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作為我國第一部城市地下管線管理的省級地方性法規。《條例》要求,要提前做好地下管線建設的規劃,道路建成后5年內不得開挖敷設管線。同時,提倡各地積極建設“共同溝”,更好地保障城市的“生命線”。

  灃西:建設生態海綿城市

  在西咸新區灃西新城,“海綿城市”的建設正如火如荼,作為低影響開發理念最早的踐行者之一,灃西正在建設一條6.8公里的生態綠廊,可直接將道路兩側約15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地表水流通過地表水溝、溢流管等設施全面收集。同時,通過間接雨水轉移泵站對區域約25平方公里的雨水進行收集,最終形成共約330畝的雨水景觀水面,并通過工程設施實現凈化、調蓄、溢流功能。生態綠廊既是城市綠色景觀帶,又是城市雨洪管理的綜合性樞紐項目,還是動物遷徙、城市通風的重要通道和廣大市民休憩的天然氧吧。

  “通過全區域、多層次、全過程對雨水進行收、凈、滲、蓄的綜合利用,灃西形成了網狀開發布局,實現‘海綿型城市’的建設效果。”灃西新城管委會規劃局局長萬寧介紹說。灃西新城在建立之初,就提出“地域性雨水管理系統”概念,并在2012年初與西安理工大學、西安市政設計研究院聯合開展了雨水凈化與利用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項目。

  通過摸索總結,灃西新城構建四級雨水綜合利用體系,借助自然力量排水,“源頭分散”、“慢排緩釋”,讓城市如同生態海綿般舒暢的呼吸吐納,實現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遷移。灃西新城通過實現建筑與小區對雨水應收盡收、市政道路確保綠地集水功能、景觀綠地依托地形自然收集、中央雨洪系統形成調蓄樞紐,形成四級雨水綜合利用系統,每當降雨時四級系統便施展雨水收集利用的“魔術秀”,將帶有污染物的雨水經過多重過濾處理,滲為地下水或注入蓄水池,解決城市水資源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