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一些學校的學費都由班主任代收。擔心收到假幣,陜西省西安市城東的一所幼兒園要求家長在繳學費時將孩子的姓名寫在人民幣上,一張張嶄新的人民幣因此變成了“人名幣”。(9月4日光明網)

  或許是眼下假幣時有出現,讓人防不勝防,于是,這所幼兒園想到了一著“高招”:由家長將幼兒的名字寫在人民幣上,以備查證之用。這一來,老師倒省心了,用不著勞神費力去逐一辨別真偽,不慎收到假幣也能很方便的鎖定下家,再也不會當替人賠償的“冤大頭”了。

  前些年,在一些未設物管的老式小區,諸如水電費等常由居民輪流收取。一些老眼昏花的老人,為防止收到假幣,常要求住戶在錢上寫名字。但現在這種現象已經少之又少了:一則人們鑒別力提高,且驗鈔機已普遍應用;二則涉及人的尊嚴及信任,行之不妥;三則涉嫌毀損人民幣,于法不容。因此,這所幼兒園現今還堂而皇之讓家長在錢上寫上幼兒名字的做法,委實讓人吃驚。

  也許我們不應去苛求那些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居民老人,但幼兒園顯然不在此例:首先,作為學前教育機構、以及身為教育者的老師,即使不熟知法律,起碼應該懂得愛護人民幣吧。倘若連基本的道德素養都不具備,何談為人師表?換一個角度來說,報名、繳費,作為老師與幼兒及家長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既有如此舉措,勢必給孩子們留下負面的初始印象,使學校為塑造自身形象所付出的努力大打折扣。

  其次,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點:幼兒園是幼兒的學前教育階段,也是他們人生的一個起點。從某種意義上說,老師要求家長將幼兒名字寫在錢上的做法,有可能成為幼兒邁入學校大門的“開學第一課”。按理說,這一課應當教給孩子們的,是源自心底的愛,是由愛傳遞的溫暖,是彼此間的信任。但實際則是,當家長接過筆,不情愿地在人民幣上落上孩子的名字時,瞬間感到的是別扭,是一種不信任。這種介乎受辱的感覺,會通過現場氣氛及父母的眼神,感染到孩子,成為“潛伏”于孩子心靈的一個不良因子。

  同時,放任對人民幣的毀損,既給了孩子一個不好的示范,又可使家長對老師的道德素養作出負面的評價及判斷:這樣的學校,這樣的老師,能否擔當教書育人的重任?在這樣相互猜疑、缺乏信任、甚至連人民幣都不懂得尊重的學校,孩子得不到正確的指引,感受不到愛和溫暖,又能否順利成長?

  如果說家長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個老師,則學校更應該是集大成者。幼兒園作為孩子教育生涯的第一站,幼兒教師顯然承擔著啟蒙者的角色。幼兒尚幼,不懂得大道理,而只會以童真的眼光看世界。向上的環境,友善的氛圍,以及被尊重、被信任的感覺,通過日復一日的潛移默化,有利于培養、塑造他們陽光向上的性格,讓他們受益終身;而諸如錢上寫名字、毀損人民幣等看似很小的“瑕疵”,卻會褻瀆他們幼小的心靈。若此類現象不斷在他們的童年生活中重復,則學校教育的所有努力或將付諸東流。

  其實,當地幼兒園若能站在教育者的高度,知道耳濡目染對孩子至關重要的影響,就完全不會再有類似舉動。譬如,老師們可以事先學習一些人民幣的辨別技能,問題就解決了。話說回來,即使不小心收到個別假幣,這點小小的損失,與培養孩子們的大事業相比,孰輕孰重,還用掂量嗎?古人說過,知過即改,善莫大焉。期待當地幼兒園的老師們,慎言慎行,以己之德,給孩子們一個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