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在山體崩塌處搭設腳手架和防護棚,卸荷風化松動的巖石工人在山體崩塌處搭設腳手架和防護棚,卸荷風化松動的巖石

  “18時許把人撤離走,19時左右就發生了崩塌,現在回想起來我們周圍住戶都感到后怕。”時隔一個月,白河縣城關鎮河街社區居民王安其仍心有余悸地告訴記者說。

  險情:塌方500多立方米未造成人員傷亡

  據白河縣城關鎮政府負責人介紹:2015年12月18日17時30分,城關鎮河街社區干部唐瓊接到居民王安其報告,稱城關鎮公路村爭氣橋頭附近(國道G316線K1717+400M處)的山體有滾石滑落,唐瓊立即向城關鎮政府報告情況。城關鎮政府迅速向縣政府及國土、公路部門報告,并第一時間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鎮、社區干部立即趕赴現場,對受威脅區域居民逐戶進行告知勸離,及時疏散到安全地帶,并在道路兩側設置警戒警示標志。

  截至12月18日18時30分,受威脅區域群眾17戶47人全部安全撤離。19時左右,國道G316線K1717+400M處路塹邊坡發生崩塌,塌方量約500多立方米,導致國道G316線白河縣城過境段交通中斷,部分區域電力、通訊、供水中斷,兩戶群眾正常生活嚴重受阻。“因疏散及時和實行交通管制,未造成人員傷亡。”城關鎮政府負責人介紹說。

  原因:自然風化和卸荷作用造成山體崩塌

  據了解,險情發生后,白河縣長助理戴興林立即帶領城關鎮和國土、交警、公路、電力等部門負責人,趕往崩塌現場并召開辦公會議,專題部署應急排險及相關安全防范工作。妥善安置受災群眾,城關鎮政府落實監測人員,對崩塌區域實施24小時應急值守。白河縣公路段調集大型機械,迅速展開清障排險,塌方路段于12月19日16時恢復單幅通行。電力、通訊、供水線路也相繼搶通。

  安康市國土資源局接到險情報告后,及時邀請陜西核工業工程勘察院專家,會同市、縣專業技術人員組成聯合應急調查組,進行現場調查及原因分析。經初步判斷,該崩塌體屬軟質巖,表層風化強烈,發育多組結構面切割巖體,巖石基本質量等級分數較低,為崩塌提供了物質和結構面破壞條件,加之原316國道路塹開挖破壞了原有坡腳,且未做支護,加大臨空面高度,在自然風化和卸荷作用下,造成山體崩塌。

  治理:委托資質單位實施工程治理

  記者近日從白河縣國土局獲知,該局委托具有地質災害資質的單位對崩塌體進行了勘察設計,正在組織實施工程治理。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崩塌體處搭設了腳手架和防護棚,工人正在卸載山體上風化松動的巖石,塌方路段過往車輛可以單幅通行,路外一住戶也正在修繕被砸壞的大門。

  “白河縣境內地質構造復雜,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巖石破碎,是典型的地質災害易發地區。截至目前,全縣共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隱患點305處,受威脅群眾1303戶6104人。近年來,白河縣按照‘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原則和‘鎮自為戰、村組自救、院戶聯防、提前轉移’的防災方針,堅持情況掌握到位、信息預警到位、責任落實到位,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現了規范化、制度化、長效化,形成了‘政府重視、分級負責、部門協作’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新局面,編織地災防治責任網。縣政府成立了以縣長任主任,各鎮和縣直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地質災害防范委員會,制定地質災害防治預案和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每年由縣政府與各鎮簽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目標責任書,鎮政府與各行政村簽訂目標責任書,層層分解落實防災責任。按照屬地管理和領導聯點的原則,建立健全了‘縣、鎮、村、組、點’的五級群測群防體系,實行縣級領導負總責、科級領導直接負責制,每個隱患點都明確了聯點縣級領導、科級領導和1-2名鎮村干部,按照‘一點一人’的監測要求,明確了每一名監測人員的責任,確保險情發生時能夠及時安全撤離。”白河縣縣長助理戴興林介紹說。本報記者吳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