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張斌峰)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嚴峻形勢下,據初步核算,2015年陜西實現生產總值18171.86億元,比上年增長8%,高于全國1.1個百分點。綜合實力邁上了新的臺階,穩步邁入中等發達省份行列。

  “十二五”時期,陜西抓住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機遇,緊扣科學發展、富民強省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積極應對經濟持續下行壓力,堅持穩中求進、提質增效,主動適應新常態,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基本實現。

  據悉,陜西“十二五”時期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7.8萬億元,是“十一五”的3倍;財政總收入3300億元,年均增長12%,地方財政收入突破2000億元,翻了一番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實現2.6萬億元,是“十一五”的2.25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數達到87.38%,五年提高17.6個百分點。主要經濟指標保持“陜西本色”,發展質量和效益同步提升。

  工業是陜西經濟發展的支柱。5年來,陜西出臺多項措施支持企業穩產促銷。針對能源工業在我省工業中的重要地位,狠抓煤炭外運和石油銷售終端網絡建設,工業增長5年來始終位于全國前列。2015年在開局不利的情況下,實現了逐月回升。

  投資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陜西針對投資增速有所放緩的情況,積極實施PPP項目,著力優化投資結構,不僅實現量的提升,在投資結構上民間投資占比提高了3.4個百分點。

  在促進消費方面,陜西實施了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加強物價調控,培育新型消費業態,2015年物價指數上漲低于3%,社會消費品總額增長10.8%。

  5年來,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更為堅實。水利建設五大體系十大工程全面展開,渭河三年河水變清目標基本實現,新增供水能力15.4億立方米。交通環境進一步改善,高速公路總里程突破5000公里。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糧食生產連年豐收,蘋果面積、產量居全國第一。

  5年來,陜西取得了一批填補空白的重要成果。在大運飛機、世界級自由鍛造油壓機、3D打印等領域實現突破,世界領先的煤油共煉技術工業化項目和全國首套百萬噸級煤間接液化制油項目建成投產,延長石油、陜煤化集團進入世界500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