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
提起“天府之國”,人們自然想到一個地方,那就是四川盆地或成都平原,如果說與陜西還能扯上什么關系的話,可能就是秦國的李冰父子建造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雖然說我們早已習慣了這種指向,而且多年來是唯一指向,但在講述關中平原的歷史時,我們必須指出,因為有了關中平原,歷史上才出現了“天府之國”這個詞,換句話說,關中平原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天府之國”!
在關中,渭河由西向東橫貫關中平原,歷史上曾經以水草豐美而著稱并被譽為關中平原的“母親河”。中、下游渠道縱橫,自漢至唐,皆為關中漕運要道。干流及支流涇河、北洛河等均有灌溉之利,中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如鄭國渠、白渠、漕渠、成國渠、龍首渠都引自這些河流。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富饒與秦嶺也功不可沒,秦嶺的北麓發源了6條河流,所以,關中自古自然、經濟條件優越,水熱條件適宜農作物的種植,是中國原始農業最發達的地區。
從戰國時起關中就有“四塞之國”的說法。公元前338年,蘇秦到秦國游說秦惠王時就稱秦國的關中是“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貿,沃野千里,蓄積多饒”,并說,“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漢代張良用“金城千里”來概括關中的優勢勸說劉邦定都關中。《史記》中稱其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和“四塞之國”。《前漢書》記載,張良建議劉邦定都關中時說:“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關中平原是中國水利事業發展最早的地區。公元前246年秦開鄭國渠,引涇水注入洛河,全長125公里,灌溉面積280萬畝。漢武帝又開白公渠引涇水入渭。在此以前沿秦嶺北麓還有從長安(今西安)引渭入黃的漕渠,既是水運航道,又有灌溉之利。后經歷代擴建,使渭河中下游渠道縱橫,有涇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灌溉工程,是歷史上著名的產糧區。
早在《尚書·禹貢》中,把關中的黃壤土,就定為上上等,即是最適宜種植農產品的土地。經過周、秦、漢三朝的開發,以及秦、漢政府在關中大力興修水利,使關中平原沃野千里,支援了關中都城的經濟。西漢時,關中已是全國最富庶的地區,粟米的儲備,牲畜的數量,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司馬遷的《史記》稱,“關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意思是說,關中占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一,人口只占全國的十分之三,但卻擁有全國十分之六的財富。這充分顯示了關中在古代中國的經濟地位。
所以,那時的八百里秦川又稱為“八百里米糧川”。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我國至少有7個地方曾被稱為“天府”或“天府之國”,這就是:陜西的關中平原,四川的成都平原,山西的汾河盆地,北京所在的華北北部,太湖平原,福建閩中地區以及沈陽一帶。除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外,其余5個地方只是個別典籍作為個例或在個別時期稱其為“天府之國”,基本都是曇花一現,所以相當多的人并不知道。就是最早被稱為“天府之國”的關中平原,雖然秦漢時期就有了“天府之國”的桂冠,在文字記載上比成都平原早了800多年,但五代以后,關中地區生態環境逐漸惡化,戰亂不止,經濟凋敝,元氣大傷,“天府之國”已名實相悖。倒是成都平原后來居上,“天府之國”的美譽一直保持至今。
明清時期,即使偶爾被人稱作“天府”或“天府之國”,大概也只是追憶了,因為就連生活在關中的人,也不知道腳下曾經是中國最早的“天府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