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百貨業面臨諸多當面競爭的今天,一家成立 30 年的老商貿企業,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全面轉型,推出工薪階層消費、百姓廚房的市場理念,在激烈的西安百貨業競爭中分得了一杯羹。
近年來,面對各項成本的大幅上升和電子商務高速發展的沖擊,國內商貿業面臨的態勢越來越嚴峻,市場低迷、利潤下降、產業混亂,傳統商貿身陷“內憂外患”的局面。去年,國內有超過一半比例的百貨業者其關店速度快于開店速度,可以說商貿行業“躺著掙錢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形下,傳統百貨業的轉型升級已刻不容緩。誰能從困境中突圍,才能生存下來,獲得發展先機。
“關門潮” 來勢洶洶
去年底,身為西安百貨業巨頭的世紀金花百貨旗下曲江秦漢唐世紀金花星光城已悄然關門大吉。事實上,世紀金花星光城店的撤店也只是傳統百貨商店遭遇生存困境的一個縮影,近幾年西安有數家商場關門大吉。
2015年8月,據萬達集團內部下發的文件顯示,萬達百貨將關閉濟南、唐山等多個地區共40多家嚴重虧損的門店,剩余的個別門店將進行調整,壓縮經營面積,關店數量占萬達百貨所有門店的近一半。可以說百貨業最輝煌的時代已遠去,在零售業整體萎縮的大勢下,現階段國內實體零售業深陷寒冬。
究竟何種原因導致百貨零售業面臨如此困境?中研普華研究員張振認為,百貨零售業自身經營成本的上升導致利潤的壓縮,而成本的上升主要表現在勞動力、門店租金方面。另外,百貨零售業的經營模式也較為落后,仍采用“制造商—中間商—消費者”的模式,制造商對消費者的需求反饋不能做到及時有效。
有句玩笑稱:現在實體店都成了試衣間,大批的試衣族在商場試完,轉頭就在網上購買。“電商對百貨零售業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西安市李家村萬達百貨女裝柜臺的一位銷售人員告訴記者。
某業內人士表示,老牌商場的衰落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及時調整自身的營銷方式和商業模式,在市場趨于飽和的情形下,還在重復建設,定位也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沒有考慮消費者的需求變化,最終被市場淘汰。
另辟蹊徑 逆勢突圍
“一往情深,西安秋林”當年這句廣告語很多老西安人至今記憶猶心,作為西安市的老商貿企業,西安秋林商貿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秋林公司)開業當年即實現銷售過億元,被市民稱為西安商界“四小龍”之首,如今除了秋林公司還屹立不倒,其它“四小龍”早已風光不再。
4月23日中午12點,在西安秋林公司李家村店秋林食街里的辦卡充值的柜臺前,等候買飯卡的人們排起了長龍。有不少已經買到飯的市民端著碗四處張望在找位子,或者守候在飯桌前等座位……這樣的熱鬧的排隊景象在秋林食街里很常見,用餐的人門已經習以為常。
該公司食品部楊經理告訴記者:“這里的半成品醬菜、鹵味、臘味制品、涼拌菜等都采用透明化現場制作,不僅是餐飲行業有名的紅、白案被請進來,而且綠豆、小米等五谷雜糧和活魚鮮肉也敞開賣,目前經營的各類熟食品約在2000種以上。”
“秋林的食街就像一個‘大廚房’想吃什么都有,吃完還能買一些帶走,我沒事路過就進來逛逛,這都成了習慣。”市民李大姐說。
“我媳婦每周末都會開車專門來這里買包子、麻花、韭菜盒子等,吃了好多年了,其他地方都沒有這個味!””在西安高新區居住的李先生告訴記者。
“我這烤紅薯特別甜,很多人跑很遠專門來買呢。”一位在食街經營烤紅薯的大媽喜滋滋地告訴記者,“一天能賣兩缸紅薯,一缸大概有50斤,一斤12元,一個月毛收入大概4萬元。”
在一家賣養生原磨豆漿的攤位前,店里的小伙子忙的不可開交。 小伙子說:“我這豆漿的品種都是針對不同年齡和人群,主打養生牌,這會黑米、薏米的都賣完了,近6平米的攤位一個月毛收入3萬元左右,辛苦點但是收入還是不錯的!”
在百貨業競爭激烈的今天,秋林公司其立足其方便市民,服務社區的定位,緊抓“吃” ---這個人們生活中重要的一環,在商場搞“大食品”,既有農貿市場和食品街的低價、便利,又有超市的衛生與安全;各種食品鮮活,有袋裝,有現做……這一特色服務,急劇提高了食品、副食的銷量,增加了營業額;其次聚攏了人氣,增加了人們在店里停留的時間,加上公司的百貨也主打折扣店這一特色,銷售額也一直不錯。
轉型升級 刻不容緩
西安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的李教授認為,如今的百貨業,原先大而全的市場定位已難以為繼,必須立足客戶需求,細分市場。
秋林公司就是以“大食品”帶動了整體零售的創新,經受住了市場考驗。證明了傳統百貨零售業經營結構重新“洗牌”后,一樣能在市場立足。
面對來自電商、微商的沖擊,秋林公司也積極應對,重視打造體驗式服務,不斷對賣場進行裝修、改造、升級,提升購物環境。下一步,還將推廣社區店,目前已在雁塔區西延路社區和北郊某社區開始籌備。同時,秋林公司還將利用網絡平臺延伸服務“觸角”。利用網絡平臺在社區半徑一公里內賣服務,如家政服務,包括打掃衛生、做飯、干洗衣服,饅頭、面條送貨上門等。
商業的根本出路在創新,這家三十多年的老店用新思維、新方法,贏得了發展先機。
省社科院學術委員會張寶通說:“雖說當前遭遇互聯網電商阻擊下的百貨零售業已經陷入困境,每家百貨零售企業都在借電商、城市商業綜合體等轉型突圍。但相較而言,傳統的百貨零售業的體驗優勢卻是電商無法比擬的,完全可以借助體驗式營銷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體驗優勢。”
就未來而言,實體店當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實體店經營者要把側重點從傳統賣東西,轉向以挖掘目標客戶需求為核心,用精確的定位、特有商品、細致的服務、線上線下聯動,提高服務性消費和體驗式消費的比重。避免產品的同質化,用全生活圈的渠道接入、精心營造的購物環境和與時俱進的科技手段進行打造,讓去百貨店購物成為一種美好的休閑放松的方式。
點評:
百貨業在國外已經走過了150年的發展歷程,在國內也已經是走過了百年,按照百貨業發展的階段來說,中國的百貨業已經進入到了自我調整期。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會遇到瓶頸,盡管困難重重,傳統百貨還是有很強的自我優勢,擁有一大批屬于自己“中堅鐵粉”,如何把處于游離狀態的消費者吸引回來,是一個擺在從業者面前的大課題。在未來發展中從業者們要明確自己的定位,學會錯位發展、相互借鑒、打造自我特色,才能在激烈競爭中擁有一席之地。(陜西日報記者 徐穎 實習生 高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