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地裂帶上建風道,靠譜嗎?
本報記者 張江舟 實習生 宋世凱 姚皓
同國內很多城市一樣,西安傳統的城市規劃缺乏對通風因素的考慮,高強度的城市開發建設,未能留出合理的通風廊道,導致市區靜風頻率提高,通風不良,熱島效應、霧霾天氣及大氣污染影響著西安城市的宜居水平。
近日,陜西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召開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和“多規合一”工作座談會,要求各市啟動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盡快全面開展城市設計工作,提高控規的覆蓋率,加強城市風道、城市綠地、城市水系等規劃的編制研究。
1 建城市風道:理想與現實差距大
在省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時任省長的婁勤儉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全面開展城市設計,將風道建設納入城市規劃和管理,西安成為了我省首個城市風道建設的試點城市。
“秦嶺是我國南北氣候的分水嶺,但在特定的時候也確實是加劇西安空氣污染的一個‘幫兇’。”陜西省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田武文說,“在冬季,由于秦嶺山脈對冷空氣的阻擋,容易在關中盆地形成‘冷湖效應’,并且易在近地面形成逆溫層,阻礙大氣污染物的垂直和水平擴散。”
據介紹,西安市同時具備霾污染形成的內因和外因。從內因來看,西安市正處于城市化加速發展的時期,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持續增加。隨著西安市經濟的快速發展,煤炭及其他化石燃料的用量迅速上升,六大高耗能行業增長迅速。此外,西安市機動車現已超過250萬輛,汽車尾氣排放量急劇增加,造成的污染早已超出了環境自凈能力。
從外因來看,西安市位于狹長的關中盆地,北面是黃土高原,南面是秦嶺山脈,地理位置決定了西安市以弱風為特征的氣象條件,導致大氣中懸浮微粒難以擴散稀釋,容易在城區和近郊區周邊積累,使近地面的污染物質成倍地增加,從而發生霧霾現象。
“根據近幾年霧霾治理的實際情況及氣象觀測的統計資料,驅散霧霾主要還是依托大區域的‘風雨之力’,如大風降溫、冷空氣南下或雨雪降臨等,但由于城市開發建設規模過大、強度過高,引發的城市通風不良進一步加劇了霧霾問題。”省決策咨詢委員會“西安城市風道景區建設”課題研究項目組專家、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講師薛立堯說:“城市風道的建設與風道體系的完善,將會促進城鄉之間日常的低空大氣循環流動,促進城區內部與生態綠地的大氣循環,加強空氣流動,提高空氣自凈能力,可加速空氣污染物的排出與消解,對霧霾消散將起到促進與加速作用。”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基于風場、地形、水源和植被等進行設計的城市規劃,包括風道規劃,并非是建立在一片白紙上,而是在原有城市布局上的優化。已存在的城市建筑對建設風道形成束縛,對散霾效果產生影響,這些建筑難道就要被全部拆除?且不論搬遷大量群眾的代價,僅是大量拆除這些未到使用年限的建筑本身就是對社會公共資源的極大浪費。
有專家表示,由于過去對這一問題重視和研究不足,導致目前城市風道建設存在利益博弈,問題復雜,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大。
2 地裂帶+城市風道:利用趨同的走向
針對這一困境,西安市軟科學研究會秘書長兼理事,陜西師范大學副教授王文軍提出,利用西安市城區地裂帶自然分布格局構建城市風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拆大建,大幅降低建設成本。
“城市風道最早是由德國人提出來的,主要是因為德國的老工業區內城市污染較重。德國的慕尼黑,每年都有干熱的焚風,當局因地制宜規劃建設了五條城市通風走廊,讓風從城市中穿過,并把城市中既有的臟空氣帶出去,效果很好。”王文軍介紹說,“現在國內的多個城市也都在探索建設自己的城市風道,但在我看來,西安具有其他城市無可比擬的先天優勢,其中的秘密就在我們腳下的地裂縫上。”
王文軍在參與的省社科聯項目《西安市的霾污染形成與治理》中提出,西安的通風廊道建設要結合城市的地質條件,比如利用地裂帶。因為地裂帶上本來就不宜建設高大建筑,正好作為通風廊道。在西安的地裂帶中有3條比較適合作為通風廊道。這3條分別是:三爻—會展中心—浐灞;桃園路—興慶宮公園;草灘—臨潼。建議在這3條地裂帶上盡量減少高層建筑物的修建,利用這3條天然風道生態長廊,改善西安的環境空氣質量。
王文軍說:“我提出利用地裂縫走向建設城市風道主要基于兩點原因。一是根據國家規定,地裂縫周邊禁止建設高大建筑,這就使地裂縫上方的地表空間空曠通風,便于風力積蓄、運動;其二,西安低空全年盛行東北——西南風向,這與西安的地裂縫分布走向基本趨同。地質因素決定了地表的建筑分布情況,試想一下,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要構建西安的城市風道,只需對部分節點和建筑進行調整和規范,同時結合河道、綠地、景區等元素,就能達到讓自然風從城市穿堂而過的效果。”
“地裂帶+城市風道”,王文軍的設想符合實際么?
西安市國土資源局地質環境監測站總工程師劉鐵銘肯定了這個設想的理論合理性,他說:“地裂帶是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文因素作用下產生開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長度和寬度裂縫的地質現象。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抽水和構造控制作用,西安市區出現了大量地裂縫,截至目前共發現14條地裂帶,大部分呈現東北——西南走向,與西安地表盛行風向基本趨同。這些地裂帶主要集中在西安市的南郊和東郊大部,延伸長度超過100公里,覆蓋面積約250平方公里。”
“西安市城區地裂帶條數之多,單條之長,密度之大,面積之廣,形成之復雜,治理之難,世所罕見,堪稱典型。”劉鐵銘說,“西安市對防控地裂縫的工作一直抓得很嚴,所有的建設用地報批時,都必須進行嚴格的地質災害評估。根據《西安市地裂縫場地工程勘察與建設規程》規定,地裂帶沿線往南6米、往北4米,嚴禁建造任何建筑(除臨時的工棚)。因此,說地裂帶上方地表一片空曠,這是一定的。”
3 在未來的規劃中,應盡量留出風道
“地裂帶帶向與城市風向趨同,只能說借助地裂帶走向上的建筑規避這一設想有助于構建城市風道,但在具體實施中還有很多現實問題,這需要多部門協作配合,多方專家反復論證,并借助實地航拍等技術進行大量測量計算。”王文軍說。
為切實了解地裂帶沿線建筑分布情況,記者沿黃雁村——和平門、大雁塔——北池頭、紅廟坡——八府莊、西北大學——西光廠,這四條地裂帶進行了實地走訪。行程中發現地裂帶沿線建筑密集、高樓林立,從高層建筑樓頂向下俯瞰,無法分辨明顯的風道走向。
一位樓盤開發商表示,在施工過程中,他們也一向十分注重規避地裂帶,確保建筑質量安全的同時,盡力提高土地的有效使用率。他說:“國家對于地裂帶的規避范圍只有10米寬,在蓋樓過程中如果發現其中有地裂縫貫穿,我們只需要把原先規劃的綠地和樓房位置挪動、調整一下就行。我們計算過,只要地塊兒總面積超過64畝,就可以完美避開地裂縫,不影響容積率,不影響建筑面積。城墻內的建筑因有高度限制,基本沒有高層建筑。而城墻外的高層雖然超過100米的不多但是超過50米的很多,50米的樓間距本來就已經超過10米,因此地裂帶對于我們施工蓋樓影響并不大。”
對此,劉鐵銘說:“根據規定,針對地裂帶只需要10米的避讓距離,加之地裂帶的走向本就具有自然彎曲,因此,就是從空中俯視西安,也很難直接找到14條明顯的空曠通道。”
也有專家指出:“城市風道建設的前提是這個城市區域盛行風向相對穩定。大尺度風場的預報和描述相對容易,然而小尺度風場因為受到局部地形、湍流等的影響而非常復雜,尤其是在復雜城市布局部。此時一些簡單的動力天氣預報風場已經變得不再準確,不確定性很大,這對于城市風道的設計、影響評估等產生很大影響,增大了規劃和建設難度。”
王文軍表示,目前西安地裂帶附近存在一些高大建筑阻擋住了風道,這些無法立刻拆除,只能在未來的規劃中,盡量留出風道。城市風道的建設涉及城市布局調整,牽扯到大量利益主體間的博弈,需要政府、企業、市民協同配合,共同推動,不可能一蹴而就。他說:“這樣的工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如人體換血,不是‘一刀切’的工程,應潤物細無聲,逐步解決問題。當污染物反撲我們的城市,我們在尋找各種解決的辦法。盡管城市風道建設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但我們應從長遠出發,著眼于未來,將其納入頂層設計,作為治污減霾的中長期措施。風道建設不是一時一地的問題,還應加強區域協調,實現整體統籌布局。”
延伸閱讀:西安地裂帶在哪
本報記者 張江舟
地裂帶是老百姓日常不太接觸的地質專業術語,但其存在和影響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本次采訪中發現,西安市民對于地裂帶的相關知識很感興趣,“西安的地裂帶都分布在哪里?”“地裂帶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哪些影響”“我家附近有沒有地裂帶呢?”
據西安市國土資源局工作人員介紹,西安地裂縫是一種獨特的城市地質災害,自上世紀50年代后期發現,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活動明顯加強,特別是進入 80年代以來,由于過量抽汲承壓水導致的地裂縫兩側不均勻地面沉降進一步加劇了地裂縫的活動,地裂縫所經之處,地面及地下各類建筑物開裂,破壞路面,錯斷 地下供水、輸氣管道,危及一些著名文物古跡的安全。
西安地裂縫群分布范圍西至河,東到紡織城,南起三爻村,北至井上村。它發育在特殊的黃土梁洼地貌的基礎上,呈帶狀發育,準平行等間距。目前,西安市區根據地表出露形跡和多種勘察手段確定的地裂縫帶共有14條,由南往北簡要梳理如下(部分):
南三爻——射擊場地裂縫帶,位于吳家墳到南窯頭黃土梁南側,西起南三爻,途經瓦胡同、省射擊場,東至黃渠頭村。
陜西師范大學——陸家寨地裂縫帶,西起潘家莊,途經長延堡、陜師大、西安植物園、岳家寨、東至陸家寨。
大雁塔——北池頭地裂縫帶,西起唐家村,途經含光路、長安路、大雁塔,東至北池頭村。
陜西賓館——小寨地裂縫帶,沿樂游塬黃土梁南側發育,西起陜西賓館,途經木塔寨、丁白村、小寨、后村、鐵爐廟,東至紡織城國棉六廠。
沙井村——秦川廠地裂縫帶,西起沙井村,經西斜七路過街天橋、南二環立交橋、冶金學院北院、鐵路分局、微波廠、秦川廠,東到紡織城國棉四廠北。
黃雁村——和平門地裂縫帶,西起甘家寨、途經黃雁村、南稍門、西安煤礦設計院、興慶宮公園、西光廠家屬區、黃河紙箱廠,東至灞河熱電廠。
西北大學——西光廠地裂縫帶,西起東桃園,經勞動南路、西北大學、甜水井、中山門、西京醫院,東到西北光學儀器廠。
勞動公園——鐵路材料總廠地裂縫帶,西起蘭空干休所,經勞動公園、無線電十一廠玉祥門南、蓮湖公園、城墻東北角,東至鐵路材料總廠。
紅廟坡——八府莊地裂縫帶,西起星火路,經紅廟坡、西安味精廠、八府莊水泥制管廠,東到秦孟村。
大明宮——辛家廟地裂縫帶,西起大明宮遺址,經西安耐火材料廠、陜西重型機械廠福利區、辛家廟北村、東至新房村。
方新村——井上村地裂縫帶,西起方新村,東至井上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