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警介紹收繳的假幣 本報記者李宗華攝
“你當我是印鈔機啊?”這句常用的話背后,多少還帶點調侃之意——誰都清楚,人民幣不是你想印就能印的。
昨天,西安警方通報一起制造假幣案。倆“90后”小伙,用打印機、銅版紙等,印制、販賣假鈔票,涉案金額20余萬元,這也是西安市近年來涉案金額最大的一起制造假幣案。
網上學習制作工藝
兩人同是23歲,都是榆林清澗縣人。來西安后,四處打工,換了好幾個工作,收入不高。
后來,他們突發奇想打算嘗試做假幣。怎么做?從網上學習。
大約一年前,自認為“手藝純熟”了,他們便正式開工。先從網上買來各種需要的原材料,主要是模板、銅版紙、打印機、油墨、金線等。
“這些原材料都很便宜。”公安物流寄遞犯罪偵查支隊民警介紹,兩人在最初制造假幣時,為了掌握調色技巧,前前后后嘗試了很多次。警方在進入這個制假窩點后,查獲了大量用于實驗的殘幣。
今年5月18日,兩人將制作好的20元和10元面額的假幣,分成5包,分別裝進5個茶葉袋里,打算快遞發往河南、廣西、浙江、云南等5個省。
叫來快遞員,快遞員問,寄的啥東西?兩人回答說手機卡。快遞員要求出示身份證,進行實名登記,兩人說,身份證忘記帶了,回去取。過了約半小時,兩人給快遞員打電話,“不寄了,你把快遞給我們送回來吧。”
快遞員看出了不對勁,打電話報警。“這些假幣的仿真度很高,唯一的漏洞就是,所有的編碼都是相同的。”專案組一名民警介紹,現場查獲的假幣總計300元,快遞上留有一個寄件人的名字和手機號,民警撥打后,發現這是一個假號碼。
每張假幣成本不到1元
為了斬斷假幣運輸渠道,警方立即成立專案組,并初步判定,這極有可能是隱藏在西安市的一個制作假幣的窩點,為了尋找買主,向外地寄送假幣樣品。
通過偵查,警方鎖定了其中一名嫌疑人。該嫌疑人在今年六月、七月先后多次通過寄遞渠道,從外地大批量購買銅版紙、做舊藥水等材料。
7月14日凌晨,專案組民警多日守候,將兩名嫌疑人抓獲,在其出租屋查獲了大量已印制成捆的10元、20元面額的假幣,以及大量還沒有來得及裁剪的整版假幣,總計金額20余萬元。
“平均每張假幣的成本不到1元。”民警介紹,據嫌疑人交代,兩人共非法獲利2萬余元。
記者昨天見到了一部分假幣,有明顯的做舊痕跡,不和真幣對比,普通市民肉眼很難分出真假——唯一能辨別的方法就是摸,假幣摸起來比真幣要稍微光滑些。
民警介紹,之所以選擇10元、20元人民幣做假,主要是面值低,方便出售,大家也不會太注意。需要提醒的是,目前假幣趨于“小額化”,市民在使用小面額人民幣時,也要提高警惕,發現假幣,立即報警。
目前,兩名嫌疑人已被批準逮捕,案件正在進一步審理中。
本報記者宋雨許可 實習生楊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