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團結(jié)攝陳團結(jié)攝
陳團結(jié)攝陳團結(jié)攝

 

  黨雙忍

  英語世界,“瓷器”一詞,最初用名Chinaware,其中China本為中華、中國之意,ware為陶器、器皿、器具、制品、貨品等物件。china與ware合起來,構(gòu)建出Chinaware,直譯為中文,即是中華器物、中華貨品等。瓷器、絲綢、茶葉,皆是歐洲人喜歡的chinaware。所以,有了“絲綢之路”,有了“茶馬古道”。后來,省略了ware,賦予了china以“瓷器”的特別含義。由此,也是向世人宣示:瓷器是漢文明瑰寶,中華是瓷器之國。也就是說,China的本義即是中華、中國,后來也指代中國特色制品——瓷器。不能顛倒過來說,China是瓷器,也指代中華、中國。

  China一詞來源于老關(guān)中話“長安”

  那么,為何China是中華、中國?一種觀點認為,china一詞大致出現(xiàn)在隋唐時期,來源于老關(guān)中話中“長安”(古音作chángnǎn)。也就是說,china是古長安的音譯縮寫。中國長安與意大利羅馬、希臘雅典、埃及開羅,并稱為“世界四大古都”。在中國歷史上,周秦漢唐是最具世界影響力的“四大王朝”。關(guān)中曾是天府之國,長安是天府之國的核心,周秦漢唐“四大王朝”皆置國都于長安(今之大西安)。如今,中國首都在北京,國際社會常以“北京”來指代中國。漢唐盛世,萬國來朝,各國以“長安”指代,當在情理之中。

  也許,下面的觀點,更接近事實真相,影響更為深遠,也更具有說服力。經(jīng)過數(shù)代勵精圖治,秦國從商鞅變法中強勢崛起,并以雷霆霹靂之勢,縱橫捭闔,馳騁千里,將韓、趙、魏、楚、燕、齊,置于秦的名下,鑄造了華夏一統(tǒng)的萬世基業(yè)。這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由此,秦始皇成為“千古一帝”,大秦帝國的威名遠播,可謂“使天下皆畏秦”。特別是由東向西,沿著亞歐大陸,絲綢之路,秦之強、秦之威不脛而走,西方世界諸國皆謂東方大國為“秦”。

  秦,古音作Chin。China是在秦Chin后面加了一個字母a,用以表示地域。比如非洲Africa、美洲America等,后面皆有一個字母a。“秦”(chin)是中華、中國在西方世界固化了的文字符號,也是中華、中國永久的國際代名詞。也就是說,在西方話語體系中,中華、中國(China)即是秦(Chin),秦(Chin)即是中華、中國(Chi-na)。如今,中國大陸采用漢語拼音方案,將秦嶺拼音作qinling,而中國臺灣依然采用韋氏拼音法,將秦嶺拼作ChinLing。

  有資料進一步指出,chin(秦)是英語中華、中國及各種非漢語中其他同源名稱的原形。清代外交家薛福成曾任出使英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四國大臣。在《出使四國日記》中薛福成寫道:英語稱“中國”為“采依那”,法語為“細納”,意大利語為“期納”,德語為“赫依納”,拉丁語為“西奈”。這些叫法及其意義,都是“秦(chin)”的不同音譯。這一觀點,可與1986年出版的《劍橋中國秦漢史》相互印證。

  最近,研讀美國馬立博著《中國環(huán)境史:從史前到現(xiàn)代》。這是迄今為止,第一部全面闡述中國生態(tài)環(huán)境變遷的扛鼎之作。在書中,馬立博確信:“秦漢時期對于中國歷史來說如此重要,英文中‘China’即來源于秦(發(fā)音Chin),而后的中國人則自稱為‘漢’(人)”。中國人自稱為“漢”(人)而不自稱為“秦”(人),蓋因后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為過于信奉法制、推崇武功的秦政貼上了“暴政”的標簽,甚至稱其為“暴秦”。于是,秦受詬病,遭貶損,直至被嫉恨。但這似乎并沒有減損秦(chin)獲得的國際影響力。

  在周秦漢唐“四大王朝”中,秦帝國享國時間最短。然而,大秦帝國以其舉世無雙的卓越成就,在中國和世界歷史文化中刻畫出極為深邃的印記。大秦之前,中國原本是一個“諸侯國分立的世界”。大秦帝國實行郡縣制,徹底改變了諸侯國各自為政的分立狀態(tài)。大秦國祚區(qū)區(qū)15年,但后世繼承了大秦開創(chuàng)的“天下一統(tǒng)”體制,繼而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制度基礎(chǔ)。秦始皇兵馬俑是“復活的軍團”,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秦阿房宮更加絕代風華,美輪美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