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公交如何又快又好

  速度慢、舒適性差、覆蓋率低、換乘不方便……這些都是公共交通為人所詬病的。記者在路上隨機采訪了20名路人,有14人對西安的公交表示并不滿意,主要體現在高峰時期人太多,站點設計不合理,部分線路比較慢等幾個方面。家住東關南街的小陳每周要去小寨上四次課,“去小寨最方便的就是坐教育專線,但是教育專線實在是人太多了,我的上課時間是晚上七點,正好是下班的高峰時間,好不容易等到一輛車,結果根本擠不上去,而且一到長安路上就堵死了,走路都比坐公交快。”

  讓公交車快起來,只是增加公交專用車道是不夠的,公交專用信號燈的使用可以大大緩解公交車道的擁堵。公交專用信號燈的工作模式是:在公交車輛的車頭位置和路口交通信號燈上安裝感應裝置,實現路口交通信號燈與公交智能管理系統信息共享,讓公交車無障礙、快速通過路口。

  西安步入地鐵時代以后,緩解了地面公交的運行壓力。據西安市地鐵辦的工作人員介紹,二號線開通初期,乘坐地鐵的人并不多,單日客流量很少超過20萬人次,但隨著一號線開通,一、二號線形成網絡,客流量與日俱增。數據顯示,去年西安地鐵日均客流95萬人次左右,客流強度僅次于廣州,位居全國第二。西安的地鐵正在逐步建設中,不受地上交通擁堵束縛的地鐵成網后,運力會大幅增加,選擇公共交通出行的人也會越來越多。除此之外,邵海鵬認為,公交站點和軌道站點應該實現無縫對接,做好“最后一公里”的接駁服務,這樣才能讓人們更加傾向于選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這就需要交通線路規劃部門對于線路和站點的設計更加合理和人性化。

  4 減少小汽車出行不應一刀切

  很多人都把道路擁堵歸結為小汽車太多,這樣的說法過于片面,相比公共交通工具,小汽車具有門到門的優勢,不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方便、舒適,這是很多人選擇小汽車出行的原因。但是,采取限購的方法并不能減少小汽車的數量,只是延緩汽車保有量的增長,并不是一個解決根本問題的辦法,反而會引起社會的不滿情緒。

  記者在街頭對路人進行采訪時,大多數人都認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有利于緩解交通擁堵,但同樣也表示會購買私家車。“不是不愿意坐公交,主要是有時候公交車的確不方便,不得不開車。”市民孫佳坦言道。

  邵海鵬表示,公共交通如果能夠形成多層次網絡:即軌道交通作為主線,大型公交作為支線,小型公交則是整個網絡中的“毛細血管”起接駁作用,那么整體的公共交通質量就會得到明顯提升,市民自然會選擇較為便捷的公共交通。

  公共交通的改善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那么目前如何減少小汽車的出行呢?采取征收擁堵費并不是一個合適的辦法,如果公共交通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那么依然選擇小汽車出行的市民應該為之付出代價,但是如果公共交通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那么征收擁堵費就顯得有些底氣不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