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年苦行僧般的生活,成就了眼前這座規模宏偉的唐大明宮全景圖。這座以300:1比例復原的磚雕藝術品,讓絕跡1200多年的大明宮,重新煥發出昔日的輝煌。
在西安群眾藝術館7樓的展廳,王泰來站在自己復原雕刻的唐大明宮前,雄赳赳地直起腰,像是指揮著千軍萬馬的將軍。與其說這是一件耗時16年才完成的藝術品,不如說這是他用畢生的理想、智慧、血淚鑄就而成的榮耀之碑——放眼望去,11個城門、4個角樓、4座朝堂、38座大殿,亭臺樓閣,精細入微,栩栩如生。

“大明宮有多震撼,這件磚雕作品就有多震撼,”一位慕名來參觀的游客,站在這組作品前,久久不愿離開,“滿眼雕刻工,一把辛酸淚?!边@句話,是對王泰來藝術生涯極精準的概括,在這個工匠精神被人夸夸其談的年代,王泰來身上表現出來的匠人匠心,依然有讓人心為之一顫的能力。

王泰來76歲,西安人,年輕時當過汽車修理工。他對雕刻的鐘愛,可以追溯至上學階段,“那個時候,西安市的一些老建筑特別多,殿堂廟宇的雕刻圖案很漂亮,時間長了,我就想自己嘗試?!弊钤?,他從雕刻一些小物件開始,假山盆景、園林擺件。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碑林博物館中一通《唐興慶宮圖》古碑受到啟發,便試圖用磚雕將興慶宮還原成微縮景觀。

可是碑刻中只是唐興慶宮的平面圖,對于各處建筑僅僅只是一個輪廓,并沒有更為詳細的圖案。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王泰來開始自學中國唐代建筑史,宋、清、營造法,深入細致地學習、研究、探索,終于從制作小景觀到成組的興慶宮建筑群。
在此之前,王泰來曾采用過秦磚和唐瓦作為材料,但由于秦磚唐瓦過于堅硬難以著刀,而且數量也不足以達到群雕的需求,所以便將選材轉移到普通建筑用紅磚上。

最初的刻刀無處也無錢購買,他便拿了一把鋼鋸條找人打磨成刻刀。“所有時間和心思都用在磚雕上,凡是娛樂的事與我無緣,太清苦,太寂寞。”

在磚頭上雕刻是件苦活、細活、安靜的活。從1977年開始,王泰來開始了制作大明宮。為了最大程度還原歷史面貌,他查閱了大量的唐代歷史資料,還有《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建筑史》以及有關建筑的各類圖文資料。在工藝上,他又借鑒鏤雕、透雕等技法,還將建筑上的榫卯結構取代傳統的磚雕拼接手法,從而使得磚雕藝術品的規模不再受磚體大小的制約,可以完成大規模的制作。
如今,王泰來已步入古稀之年,要完成大規模的石雕作品顯然力不從心,他開始投身到石印鈕的雕刻中。從藝向來多寂寞,王泰來的日子過的十分清貧,他與老伴兩人至今都住在30年前單位分的40平米的房子里。他說,不管多艱苦,這條路會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