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中的合陽沿黃公路

  黃河,我們的母親河。一條沿黃河走向南北布線的省級公路——沿黃公路,陜西境內全長約881公里。今年年底,沿黃公路渭南段將率先貫通。“世上本沒有路”,這條耗時8年多修建的路,背后有哪些故事?又將給陜西人帶來什么?

  沿黃公路“顏值高”

  整齊的太陽能路燈依次排開,路兩旁是白色籬笆,里面栽有各種花草,村莊外墻面繪有文化墻,昨天,記者和省公路局等一行人乘車行駛在寬闊的沿黃公路大荔段,黃河文明與公路文化互相交融,心情格外舒暢。

  就在記者忍不住贊嘆沿黃公路“顏值高”時,大荔縣交通局副局長李德強指著不遠處白色欄桿、綠紅相間的黃河濕地“水上自行車”道說,那里是沿黃公路“高顏值”風景線。

  “天吶,這里分明是小江南啊!”不一會兒,抵達大荔縣范家鎮黃河邊的“福佑古寨”,同行的記者不停地按下相機快門。站在這里高瞻遠矚,眼觀八方,南眺華山、東眺山西中條山,俯瞰黃河灘地10萬畝水面濕地,心神曠怡。

  串起黃金旅游帶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渭南市交通局局長陳春明說,沿黃公路是省政府決定修建的一條沿黃河走向南北布線的省級公路,陜西境內全長約881公里,渭南段(合陽、大荔、華陰)全長98公里(不含韓城),總投資10.2億元。目前,通車里程78公里,剩余的20公里正在加緊建設,預計年內貫通。

  在華陰市交通局副局長劉江紅看來,沿黃公路串起黃金旅游帶,連西岳華山、豐圖義倉、洽川濕地、司馬遷祠等名勝古跡,推動旅游產業發展。沿線合陽、大荔段,以水為秀。蔥郁的濕地美景、大棚冬棗、西瓜等經濟作物及水產養殖遍地開花。

  告別浮橋擺渡大橋貫通

  渭河特大橋已經貫通,不僅是沿黃公路建設的一座里程碑,同樣是區域加快交流,協同發展的經濟大動脈。

  華陰市羅敷鎮付家村老人回憶,浮橋、擺渡,一直以來是華陰、華州渭河南岸人們去往北岸的主要通道,長時間的繞行太辛苦。“明明就在對岸,但必須早早出發,耗時可能整整一天!”老人說。

  華陰市副市長田曉軍說,之前從華陰到韓城走108國道得160公里,而從華陰走沿黃公路,只需要走98公里。

  施工用上微信群視頻監控

  走進華陰附近的項目部,記者看到旗桿上的旗子都被風吹得開了縫。

  沿黃公路渭河洛河項目管理處吳永軍說,作為沿黃公路控制性工程,渭河大橋建設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屬陜甘渭河流域橋梁跨度最長、施工難度最大、技術標準最高、工期要求最緊的公路橋梁工程。

  就拿人們最關注的質量安全來說,管理處全程實施信息化管理,有施工微信群,隨時在微信里發布最新動態;有視頻監控系統,所有管理者都能隨時通過視頻查看現場施工情況。17時許,記者一行人來到合陽的工地上,工人們忙得不可開交。合陽縣副縣長王江平說,北段是該縣沿黃公路的重點和難點,相繼克服了滑坡、塌方等地質災害影響。施工條件十分復雜,土方超出了預期。

  管理、施工、監理人員,戰酷暑,斗嚴寒,放棄休息日,為我們開拓了一條從未有過的路——沿黃公路!一條欣賞渭河、濕地、湖泊、峽谷的旅游路開通;一條民生路打通;一條致富的信息路接通。

  文/圖首席記者姬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