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所屬區域統計

按項目行業統計

陜西省國家級和省級PPP示范項目名單
從財政部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獲悉,截至11月25日,我省納入該平臺的項目已有277個,投資規模達2789億元,陜西在能源、交通、水利、環境保護、農業、林業、市政工程等18大領域,鼓勵社會資本進入。
從2014年底陜西開展PPP工作以來,我省先后已經有三批共26個項目列入財政部示范名單,總投資達462億元;2015年,省財政廳確定首批24個省級示范項目,總投資達129億元。在示范效應帶動下,全省各地PPP工作迅速推進,PPP模式在轉變政府職能、激發市場活力等方面已經初顯成效,對全省的投資貢獻已然可觀,有力地促進了陜西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經濟發展。
完善制度體系 健全工作機制
2015年8月,省政府印發了《關于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實施意見》,對推廣PPP模式的制度體系進行規范,圍繞PPP項目實施提出具體要求和保障措施,并明確由省財政廳和省發改委牽頭我省的PPP工作。為貫徹落實中省推廣要求,省財政廳積極謀劃,創新工作機制,強化宣傳培訓,以中省示范為抓手,以資金獎補為手段大力推廣PPP模式。省財政廳及時轉發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PPP項目合同指南》《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財政承受能力論證指引》《PPP物有所值評價指引(試行)》等制度性文件,為全省的PPP工作的順利推開奠定了基礎,建立了全省PPP工作的制度體系,使得我省PPP工作開展已經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為推動PPP工作開展,省財政廳制定了《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工作機制》,成立由廳長任組長的PPP工作領導小組,各處室按照分工各盡其責,互通信息,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積極推動工作開展。同時,各市縣積極行動,同步建立健全了PPP工作機制。銅川市建立了以市長為第一召集人的聯席會議制度;榆林市、韓城市成立了市長為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寶雞市政府成立了領導小組;銅川市財政局設立了PPP項目管理辦公室。
全方位提升PPP模式實施能力
我省在推動PPP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宣傳推介。
省財政廳在門戶網站開辟了PPP專欄(網址:http://jrc.sf.gov.cn/ppp/index.htm),并著力將其打造成全省的PPP綜合信息平臺。各級政府部門、企業和社會公眾可通過專欄查詢政策法規、項目信息、工作動態、通知公告等內容。
積極開展項目推介活動。去年5月,省財政廳會同省發改委召開了PPP項目推介會。今年元月,省財政廳組織召開了全省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推進會,將24個省級示范項目作了重點推介,并借助省內外新聞媒體進行了廣泛宣傳。與此同時,銅川、咸陽、寶雞、安康、榆林、韓城等市還組織了市級層面富有成效的推介活動。
為提高各市縣對PPP工作的重視程度,加強PPP模式實施能力建設,省財政廳還專門邀請了財政部多位司局領導及PPP咨詢機構專家,舉辦了3期全省PPP培訓班,分別對市、縣長、財政局長及財政系統業務骨干進行了多個層面的培訓,從政策解讀到具體操作實務進行了系統講解,培訓人數達到700余人次,增強了相關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銅川、咸陽、寶雞、商洛、榆林、韓城等地及部分區縣也分別組織了專題培訓。
引才引智,發揮專業力量是PPP項目實施的重要一環。為推動我省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規范高效運作,積極發揮第三方專業機構作用,提高PPP項目實施的質量和效率,省財政廳經過面向社會公開征集,建立了我省的PPP咨詢機構庫,并通過PPP專欄向各地各部門推薦。我省的PPP咨詢機構庫實行動態管理,定期進行補充和調整。
為解決各地開展物有所值評價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工作中找不到PPP專家的問題,省財政廳還于今年6月發布了公開征集PPP專家的公告,目前正在對近200位專家申報的資料進行核查,隨后將建立我省的PPP專家庫,并向各地各部門推薦。另外,省財政廳通過政府采購程序,選擇陜西金控集團為我省PPP工作提供咨詢及技術服務,同時為有需求的市縣提供咨詢及開展培訓,借助專業力量進一步加強業務技術指導,有序推進PPP項目開發、加快項目建設。
省級示范項目可獲300-500萬元獎勵
PPP工作在我省推開以后,相關職能部門緊抓示范項目的發揮帶動效應,使PPP工作受到全省各地、各部門高度重視,特別是在財政部第三批示范項目申報過程中,省財政廳與省發改委等18個部門聯合下發申報通知,組織專家對各地報送的項目進行初選、完善,申報項目的數量更多、質量更優,最終我省20個項目成功列為財政部第三批示范項目,投資規模246億元。
在抓好財政部示范項目的同時,我省還抓樣板、樹標桿,開展了省級層面的示范工作。評選省級示范項目時,為確保示范項目基因優質,省財政廳制定了詳細的評選標準和嚴密的評審辦法,要求項目實施機構必須是縣級以上政府,或政府授權的行業主管部門、事業單位,政府融資平臺或國有企業作為實施機構的項目不能評為示范;社會資本方必須是已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企業法人,項目所屬本級政府融資平臺作為社會資本參與的,不得參加示范評選;同時要求變相融資、保底承諾、回購安排、明股實債的項目不得參加示范評選。評選過程中,省財政廳組織項目單位公開答辯,專家現場打分,按照分值排序,兼顧地域和行業領域分布,最終確定示范項目名單。
為加快推進PPP項目示范工作,省財政廳創新發揮財政引導作用,專門制定了PPP示范項目獎補政策。對列為中央和省級示范的項目,省財政給予30-100萬元的前期費用補助;對列為省級示范的項目,在項目落地后,省財政按照項目投資額度,將給予300-500萬元的財政獎勵。今年8月,省財政已經安排省級獎補資金3830萬元,對中省示范項目進行補助,對當時已簽約落地的7個省級示范項目進行獎勵。
在安排獎補資金時,省財政廳堅持“兩不”原則,一是不做物有所值評價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或者評價論證流于形式的不安排補助,二是未通過招標采購程序選擇社會資本合作伙伴的,未簽署PPP項目合同或者合同內容不細不實的不給予獎勵,以此引導項目單位規范項目運作,加快項目進度。據了解,銅川市、榆林市也出臺了示范項目獎補政策,寶雞市出臺了前期費用補助政策。
PPP項目全省開花結果
截至目前,前兩批財政部示范項目中,耀州區“美麗鄉村”氣化工程、銅川市汽車綜合總站項目已簽約并開工建設、安康機場遷建工程已確定了社會合作伙伴,未央區徐家灣綜合改造項目也啟動了選擇社會合作伙伴的采購程序。省級示范項目中,周至縣集賢產業園區污水處理廠、省道309銅川川口至陳爐公路工程、銅川市老年服務中心項目、彬縣紅巖河水庫項目、商洛市商州區高級中學建設項目、108國道禹門口黃河大橋項目、國道327韓城龍門至象山段公路工程、韓城市鎮區污水處理廠項目等8個省級示范項目已簽約,白水養老院項目、富平縣城南污水處理廠工程、長春片區棚戶區改造項目、姚店污水處理廠項目等4個項目選定了社會合作伙伴。
在已經落地的示范項目中,與政府合作的既有資本和技術實力雄厚的“中”字頭企業,也有可以通過證券市場吸收民間資本的上市企業,當然,更不乏民營企業的身影。比如,周至縣集賢產業園區污水處理廠項目中標的是西安澤園濕地科技有限公司,銅川市老年服務中心項目中標的是北京藍十紅醫學研究院,省道309銅川川口至陳爐公路工程項目中標是的國基建設集團和陜西潤豐聯合體,白水養老院項目中標的是宏會醫院,這些企業都屬于民營性質。這種現象充分說明,PPP模式不僅可以實現“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更能夠打破民間資本進入公共服務領域的“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大幅拓展民營資本的發展空間。
讓PPP項目助力陜西追趕超越
為了更好地對全國PPP項目進行全生命周期監管,建立統一、規范、透明的PPP大市場,2015年3月,根據國務院精神,財政部利用“互聯網+”技術,組織搭建了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旨在對全國所有PPP項目實現線上監管,促進PPP項目數據分析、案例分享和及時跟蹤了解項目進展信息。
財政部規定,國家級和省級示范項目需從綜合信息平臺的項目庫中篩選和識別,未納入平臺的PPP項目,各級財政部門原則上不得通過財政預算安排支出。
在我省PPP項目入庫審核過程中,省財政廳嚴把入口關,加強入庫審核,一是在項目適用領域界定上,嚴格限定在符合國務院和省政府有關文件規定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嚴格區分公共服務項目和產業發展項目,堅決將產業發展項目排除在外。二是項目合作期限要長。合同期限只有足夠長,才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更好激發社會資本的技術與管理創新能力,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效率和質量,才能保證社會資本方獲得合理利潤,實現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目標。具體說PPP項目合作期限一般不低于10年,最好在20-30年左右。
省財政廳相關人員表示,PPP模式讓政府和社會資本都轉變了觀念,實現了共贏,隨著不斷探索實踐,更多PPP項目將會落地生根,助力陜西追趕超越,我們對PPP項目發展充滿信心和期待。
(趙紀偉 楊華)
政策解讀
PPP的概念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是在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領域建立的一種長期合作關系。政府采取競爭性方式擇優選擇具有投資、運營管理能力的社會資本,雙方按照平等協商原則訂立合同,明確責權利關系,由社會資本提供公共服務,政府依據公共服務績效評價結果向社會資本支付相應對價,保證社會資本獲得合理收益。
PPP的內涵
一是長期合作。政府社會資本的合作貫穿了PPP項目的全生命周期。按照財政部的要求以及一些咨詢機構的實踐經驗,PPP項目的合作期限最短一般不能低于10年,根據《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最長一般不超過30年。
二是合理的利潤回報。要讓社會資本獲得合理的利潤,但不得給予固定回報。通常來說,應當設置一個合理利潤區間,當實際利潤低于設定的利潤下限時,體現風險共擔,政府給予一定的補貼,當實際利潤超過設定的利潤上限時,體現利益共享,政府參與利潤分成,讓社會資本“盈利但不暴利”。
三、合理的風險分擔。“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政府將某些專業領域的事情交給最擅長的企業,能夠從繁瑣但并不擅長的具體事務中解脫出來,更加關注規則的制訂和監管,從而發揮企業的能動性和創造性,達到多方共贏、提高效率的目的。原則上,項目設計、建造、財務和運營維護等商業風險由社會資本承擔,法律、政策和最低需求等風險由政府承擔,不可抗力等風險由政府和社會資本合理共擔。
推廣PPP模式意義
首先,推廣PPP是推動政府職能從國家管理向國家治理的一次轉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國家治理的概念,表明政府與社會、公眾關系定位的新變化。從內涵意義看,治理與管理相比,更強調不同主體的平等性,更注重法治規則、契約精神、市場觀念。通過PPP模式提供公共服務,政府要從管理者變為監督者、合作者,更加注重按合同辦事,更加注重平等協商、公開透明,有助于解決政府職能錯位、越位、缺位問題,推動從國家管理向國家治理轉變。
其次,推廣PPP是推動公共服務從政府供給向合作供給的一次轉變。多年來,我國公共服務依賴政府供給,一定程度上存在服務質量不高、效率偏低等諸多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即便在一些公共服務領域,也可以依靠市場力量解決。通過PPP模式提供公共服務,不僅可以破除各種行政壟斷,打破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還可以借市場之力,引入民間資本參與投資公共服務,將政府在戰略制定方面的優勢,與社會資本在管理效率、技術創新方面的優勢結合起來,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率,增加人民福祉。
第三,推廣PPP是推動財政管理從短期平衡向中長期平衡的一次轉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財政要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建立權責發生制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PPP不再依靠傳統的政府借債融資,而是以未來收益為基礎進行融資,并需要政府一次性決定、跨年度給予補貼。通過PPP模式提供公共服務,財政部門要創新管理理念,做好PPP項目全生命周期的預算管理,從以往的單一年度預算收支管理,逐步轉向跨年度、中長期預算平衡管理,特別要按照代際公平原則,將運營補貼等財政支出責任,納入財政中期規劃和政府財務報告中,在當代人和后代人之間公平分擔財政投入,平滑年度間財政支出。
第四,推廣PPP是推動基礎設施從供給不足向有效供給的一次轉變。近年來,雖然我國經濟增長較快,但基礎設施等公共服務不足仍是短板。據統計,目前我國人均公共基礎設施資本存量,僅為西歐國家的38%、北美國家的23%,城鎮化率比發達國家低20多個百分點,其中蘊藏著較大的供給空間。特別是到2020年,3個1億人的城鎮化,將帶來大量的基礎設施需求。通過PPP模式提供公共服務,可以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形成多元化、可持續的資金投入機制,有效滿足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