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啤酒、啃涼饃,雪地里等雇主。在許多人還沉浸在新年的喜慶氣氛中時,部分農民工已經進城開始了打工生活。昨日,記者冒著紛飛的雪花,走訪了西安市內三個常年駐扎在馬路邊的“流動勞務市場”,感受農民工的攬工現狀。

  中山門外

  風雪中喝啤酒等活

  昨日上午11時許,淅淅瀝瀝的小雨中夾雜著雪花,向古城飄下,溫度計顯示室外氣溫只有2.5℃。記者沿著環城東路從太乙路十字向北,看到人行道上原本就不多的市民都穿著棉襖、戴著口罩、縮著脖子行走匆匆,路邊多數店門緊鎖。

  來到中山門外的五道什字西街口時,8名農民工聚在一起正在拉著家常,他們中間放著兩輛電動自行車,車子尾部各插著一把粉刷墻壁的滾筒,其中一名胡須花白的男子正喝著啤酒。當記者走到距人群不到3米遠時,他們突然停止交談,個個神情嚴肅地沖過來問:“啥活?要幾個人?工地在哪里……”當記者亮明身份時,他們悻悻地退了回去。

  “我還以為有活呢?原來又是個‘拉家常’的。”花白胡子男子昂起頭喝了一口啤酒,猛抽了一口煙,自言自語道,“這么冷的天,喝啤酒不涼嗎?”花白胡子男子瞪了記者一眼說,“咱就有個愛喝酒的毛病,找不下活沒錢喝白酒,喝瓶啤酒解解饞,一會會就不冷了。從早上8點多鐘來這里,你是第一個搭理我們的人。”他的話音剛落,其他等活的農民工全都哈哈大笑起來。其中一位男子說,“你咋不說你昨天已經掙錢了呢?”

  花白胡子男子樂呵呵地說,“我從初八就來西安找零活了,到初十才找了個粉刷房子的活,掙了200元。丟人地沒法給人說,活確實不好找。”該男子說他叫張軍賢,59歲,乾縣乾陵人,孩子都已成家,家里有五畝多地,從16年前開始,他每到農閑時來西安打零工,幾乎把西安市內的勞務市場轉遍了。前幾年在紅廟坡十字流動勞務市場找活干,去年以來那里修路,農民工沒有地方待,他又重新跑到中山門外這個“人市”攬活來了。

  張軍賢說,“五道什字東街以前有一個碑林區的人力資源市場,不知道啥原因,這個市場后來搬走了,可農民工還是習慣在這里等活。由于巷子里比較偏僻,好多雇主找不到農民工,加上一些比較強勢的攬工者排擠同行搶活,像咱出門在外的打工者都怕惹事,干脆就跑到人力資源市場外邊的巷子口等活來了。時間一長,就在中山門外自發形成了一個流動性的勞務市場。天氣好了日子還好過,要是刮風下雨,沒有地方躲避,只能穿一個雨披,或者回到租下的房子里睡覺,可睡覺錢從哪里來呢?只能硬撐著。要是政府能給大伙提供一個場所,管理方

  紗廠路口啃著涼饃等雇主

  來到紗廠路口東北角的人行道上,十多名農民工聚集在一起,旁邊的自行車前筐里放著“水工”、“木工”、“焊工”、“粉刷”字樣的牌子。人群北邊一名男子彎著腰在自行車后座上的布包里翻了翻,拿出一個大饅頭啃了起來。旁邊一名穿著雨披的小伙跑過來樂呵呵地說,“哥,還有饃沒有?沒吃早飯,看見你吃肚子突然給‘犯賤’了。”該男子將饅頭咬在嘴里,從布包里拿出一個饅頭說,“有么,我從家里來時帶了半袋子,還能沒你吃的?饃是涼的,吃著別嫌硬。”

  該男子說,他叫詹廣志,家在商洛市山陽縣,今年61歲,來西安打零工已經22年了,以前主要干木工,從8年前開始主要搞裝修。“活不好找得很,前年正月初七來西安,剛一到市場上,就被雇主叫走了,幾乎天天都閑不下來。去年正月初九來西安,一直到正月十一才等到雇主。今年從正月初八到現在,還沒開張,每天吃喝拉撒還得支出,還不如在家里好好過年。你看看,現在勞務市場上的人也不多,好多打零工的人估計到過完正月十五才來。”詹廣志一邊嚼著冷饅頭,一邊給記者說。

  來自臨潼相橋的張師傅說,紗廠路口東南角以前是一個人力資源市場,后來因蓋樓房搬走了,可習慣了在這里攬活的農民工都不愿意離開,由于影響市容環境,經常和城管、勞動監察人員“打游擊”。“我們干零活的農民工就圖個短平快,當天干完活當天領工錢,要是有人叫,說走就走了。你待到人力資源市場上,雖然風吹不到,雨淋不到,人不受罪,可錢受罪。遇到一些比較橫的人搶活,只剩下和人家打錘鬧仗(打架斗毆)了。咱是出來靠下力氣掙錢來了,劃不來和他們爭執。要是勞務市場上管理的規范,沒有強行搶活的人,沒有攬到活以后從大伙身上抽成(拿提成)的人,大家都安生。”

  丈八路口上演“搶人”行動

  記者隨后來到西萬路口的立交橋下東南角時,看到公路兩邊站著十多名拿著各種工具攬零活、找工作的男女工人員,他們有的站在寒風中縮著脖子靠在橋墩子上;有的搓著手在東南角人行道上不停地來回走動,以驅除寒冷。當一輛小轎車剛停到路邊,攬活者瞬間沖過去,不顧來往車流,沖上前去把小轎車圍得嚴嚴實實。

  路南邊的草坪上,幾名提著水桶攬活的女子,將一名中年男子圍在中央,又是扯胳膊、拉肩膀,又是不停的介紹著工價。“嚇”得該男子穿過草坪,從人群里掙扎出來向南跑去,期間又三番五次被圍在中間。從被追趕的人群中“逃出來”的劉先生喘著氣直呼:“太可怕了,太狼狽了,我就是為小寨一個大樓找10個保潔人員,沒想到被追得到處跑,還沒把事辦成,不敢再找了。”劉先生說,政府應該建立一個人力市場,讓供需雙方有序對接,這樣既能保障安全又不影響城市形象。家住丈八路的何先生說,每天上班路過西萬路口,不管刮風下雨都能看到農民工在這里等活,且不說辛苦,安全問題無法保障,看著讓人操心。

  來自富平的任女士盡管戴著圍巾,臉還是被凍得通紅。她說,在這個市場找活6年了,以前這里沒拆的時候,是簡易的棚子,冬天有熱水、還生著爐子,站累了還有椅子可休息,遇到刮風下雨還能避一避。兩三年前,建立交橋前拆除了,成了馬路市場,他們只好每天穿梭在車流里等活。

  楊先生在西萬路攬活已有7年時間,他說,“前些年,雁塔區稱務工人員為‘新市民’,挺尊重農民工的,我就一直在這里找活干。當初這個市場因建立交橋拆除時,聽市場管理人員說政府要給大家建新市場,可是這么長時間還沒建成。我們也不想在這馬路邊與車流搶道,就希望能在避風避雨的地方攬點活,盡我們之力能為西安市多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