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占據了我大部分時間只為心中那個小目標
今年28歲的王冬老家在三原縣農村,大學畢業在高新區一家廣告公司做設計,還有一個妹妹正在上大學。
“公司附近房租普遍偏高,為了能省些房租,我住的地方比較遠。早上八點前打卡,三號線沒開通之前每天六點就要起床擠公交。”王冬租住的房子是由套房改成的單間,只能放下一張單人床和一個電腦桌。廚房、廁所6人共用,因此他自己從來都不做飯,吃飯不是在外面隨便吃點就是叫外賣。平時白天甚至周末都在公司,回租住的屋子也就晚上睡個覺。“可是到了節假日,一個人就會感到很孤獨,我已經28歲了,在老家我的同學早都當爸爸了,我也沒辦法呀,我的大部分時間都被工作占據了,除了公司工作還接些其他設計,每月給父母寄些錢,留夠基本生活費和必要的應酬外,其余都存了。我下一步準備自主創業,但目前還需積累歷練。”王冬無奈而堅定地說。
80后的王冬也許是“空巢青年”中的代表,而90后的吳小亮似乎與王冬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
吳小亮作為家中獨子,生活條件比較寬裕,在外省上大學畢業后選擇回到西安工作。他是一個堅持選擇獨居的人:“我實在難以忍受和別人共用一個衛生間的生活,好像自己的私生活被窺探一樣!”這種主動選擇獨居的現象,與當前大多數被動選擇獨居的“空巢青年”十分不同,他們不再是“和siri聊天,孤獨得像條狗”,而是希望有更多獨處的空間。
看似非常灑脫的吳小亮也感受到獨居生活所帶來的不便和孤獨感。“有一次晚上下班回到家洗澡的時候,剛打完沐浴露準備沖水的時候家里沒水了,電視劇里的情節終于發生在自己身上了!這時候多想身邊有朋友在呀。”
同樣沒有逃過“大學畢業即分手”的吳小亮在期待一場戀愛到來之前,作為職場新人的他主動選擇加班成為目前的常態,不僅為了鍛煉自己,證明自己,也是為了用工作充實閑暇時間。“晚上一個人走在回家的路上也許是最能體會到孤獨的時候,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里的歌詞一樣,‘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聽清,那仰望的人,心底的孤獨和嘆息,夜空中最亮的星,是否知道,曾與我同行的身影,如今在哪里……’感同身受也許是我最喜歡這首歌的原因吧。”
不經意間我被“空巢”了
“哈哈!我從‘剩女’又變成‘空巢青年’中的‘齊天大剩’了,不經意間,我被‘空巢’了。”35歲的蔡韋雪是屬于絕對的“三高”人群(高智商、高情商、高顏值)。部隊大院長大,父母希望她大學畢業后在政府機關安穩工作,然后結婚生子,而這位超級女學霸愣是辭了工作到南方闖去了。2014年母親患病,她毫不猶豫返回西安,目前在一家網站當記者。
2月16日,記者如約在南郊一茶座與她見面,“一直有個記者夢終于美夢成真了”,蔡韋雪說話語速極快,柔美的臉上一雙明眸透著堅毅。“我的自信和獨立是骨子里長出來的,沒法改。初到廣州那幾年特別難,后來在一家香港公司一步步做到了大區銷售主管。那幾年,我從不睡懶覺,每晚制定第二天的工作計劃,早上6點起床開始一天的工作,一個人打理自己的生活,修馬桶、換燈泡都不在話下”,蔡韋雪頓了頓,“現在一個人過得很充實,也很享受一個人自由的生活,讀書、看電影、一個人背包旅游成了我工作之外的全部。只是最怕面對病床上的媽媽那急切愛憐的眼神。可已經這樣了,我總不能隨便湊合吧。我寧愿是一個人的瀟灑,也不要兩個人的尷尬。一切隨緣,不必勉強。我想最后表明自己的觀點,我認為,遠離父母在外打拼的年輕人,都是有理想和追求的。”
“空巢青年”是城市化迅速發展中的社會現象
一項調查顯示,64.3%的受訪者表示自己身邊有“空巢青年”。為何“空巢青年”的人數增長呈階梯式上升?這與當前的社會發展趨勢及城市化進程密切相關。
城市化發展是一種全球趨勢,相較于農村,城市意味著更高的生活質量,更好的生活方式,更多的機會和更方便的交往。我們國家正處于城市化發展的初級階段,大城市的虹吸效應明顯,自然成為剛走出校門的年輕人的首選。
有專家指出,單身青年本是客觀存在的社會事實,但“空巢青年”一詞的流行更像是一種社會心態,這種社會心態的出現與青年人的自我定位有很大的關系。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研究員張寶通說:“‘空巢青年’都是單身青年,但單身青年不一定都是‘空巢青年’。單身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生活方式,他們也許有房、有車、和父母同城。而‘空巢青年’,他們為了創業,為了尋夢,為了尋找自己理想的就業崗位而背井離鄉,遠離父母到城市去打拼。由于剛剛起步,積累微薄,買不起房子,還是單身,沒有自己的家庭生活,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收入較低,經濟基礎不厚,還需要繼續努力奮斗,才能有房子住(包括租房),有自己的另一半,有完整的家庭生活。‘空巢青年’是在城市化迅速發展階段出現的社會現象。”
努力讓“空巢”不空心
相對于“空巢老人”的無奈和悲涼,年輕人的“空巢”則可以視為是一種心態的堅持與抉擇的把握。對于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空巢”只是他們生活必經的一個階段。這群為了夢想而漂泊的年輕人,為使自己的青春不留遺憾,選擇了這條看似孤單的路。他們心懷夢想、勇于拼搏,想通過自己辛勤的付出,給自己、給親人、給未來以期許。在為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而奮斗的同時,也給大城市的發展注入了活力。這是厚積薄發前的寧靜,是奮斗者人生驛站的暫時棲居,也是一種人生的閱歷和積累。
然而,從某種程度上講,“空巢青年”真正的困難并不完全在于生活,而是面對紛繁蕪雜的社會,如何放平心態;如何針對環境變化適時地調整自己,有的放矢地實現自我價值。而我們的社會以及相關部門也應關注身邊的“空巢青年”,盡可能地為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為他們提供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支撐,比如提供公寓房、廉租房,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等,幫助他們拓展思想、廣交朋友、走出封閉和孤獨、把身心融入到社會,讓他們成為開心的社會人,讓他們“空巢”而不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