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市民王先生向西部網“民生熱線”欄目反映,稱自己存在建設銀行的錢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購買了交通銀行的基金產品,總共一萬多元。

  “19號下午兩點多吧,我連續收到了三條短信說我購買了基金產品,第一次10000,第二次3000,第三次578,一共13578元。我當時以為是詐騙短信沒有在意,20號早上去銀行取錢,發現卡里只有0.84元了。”這時候王先生有點慌了神。

  王先生說自己立刻去了錦業一路的建設銀行了解情況,而對方稱要自己去開戶行查詢,他們管不了,并建議王先生報警,而王先生撥打110報警時,警方稱不夠立案條件。

  隨后王先生連忙趕到了自己銀行卡的開戶行建設銀行勞動路支行,記者也在該行見到了王先生。經過查詢,銀行的工作人員告訴王先生,他銀行卡里的錢確實用于購買基金,是用網銀操作的,再三確認王先生近期沒有使用網銀后,銀行方面表示這種情況還是第一次見,需要報陜西總行經過查詢才能知道具體的情況。

  銀行工作人員還建議王先生去網銀業務的開戶行查詢在開通網銀的時候是否還簽約了其他業務。幾個小時后,建設銀行陜西省分行的工作人員聯系了王先生。稱錢是在江蘇那邊使用的,銀行方面沒法處理建議報警。

  “建設銀行的工作人員給我說了,建行的客戶通過網銀動用卡內資金進行購買基金的操作有三個必須的要素,首先優盾一定要插到電腦上,其次需要優盾上的隨機密碼,還需要一個交易密碼。”王先生說在這個三個條件都不具備的條件下,自己卡內的資金仍然被動用了讓他很不理解。

  王先生說,“我問他們現在就不能先把賬戶凍結了,建行稱他們沒辦法,只有我自己贖回才行。”王先生認為,購買不是自己購買的,卻要自己去贖回,是不是間接默認了自己的購買行為,如果出了什么問題該由誰負責?

  今天(4月21日)記者再次聯系到了王先生,王先生稱目前自己已經要求銀行把賬戶凍結;而警方稱由于自己的錢并非盜刷,資產沒有減少而無法立案,還需要跟銀行協調;而銀行方面告訴王先生調查還需要幾天的時間才能有結果。“我現在就是懷疑他們這個網銀不安全、有漏洞,我還敢不敢使用他們建行的銀行卡我必須要搞清楚。”

  在網銀優盾、密碼等都在手里的情況下,王先生的卡內資金如何在江蘇被人用于購買基金產品,西部網將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