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元

    據5月17日《中國青年報》報道,陜西師范大學有一位“網紅”八旬教授章竹君,長期堅持給本科生上基礎課,在講臺上站立了58個春秋。章教授在科研領域聲名顯赫,是我國最早開展“化學發光分析”的學者。在學生眼中他更是“一本移動的百科全書”,從天文地理到“心靈雞湯”信手拈來,甚至還經常引用網絡段子講解艱澀的學術問題。陜師大前校長房喻曾撰文說:“只要他一開講,就算學文學的,也改學化學了。”

    能把原本枯燥無味的化學課,講成形象生動、引人入勝,連門外漢都能聽懂的“百家講壇”,不只是化學專業學生愛聽,跨院系選修的學生也慕名而來,小教室換成大教室依然座位不夠。章竹君教授大概自己也不曾料到,在八旬之際竟成了“網紅”。而更多圍觀者則禁不住頷首稱贊:原來化學課也可以這樣上,獲取知識的過程也可以如此有趣。

    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實是一種特殊匠人,需要刻苦鉆研教學藝術,以匠心打造匠器,以匠意砥礪匠魂。八旬教授章竹君即是如此。并不因為自己是學界泰斗、老教授,就對授課內容掉以輕心。反而以科學嚴謹、精益求精的初心和工匠追求對待每一節課,使每一節課都從精心備課開始。盡管心臟裝過4個支架,還患有痛風,他始終堅持站著講課,以示對學生的尊重;為讓不同專業的學生都能聽懂化學,他“兼學”網絡語言,在旁征博引中與年輕人打成一片……

    八旬“網紅教授”,紅在匠人匠魂。三尺講臺這個小小舞臺,展現了一位教師無比廣闊的精神世界、精彩紛呈的育人“夢工場”,讓我們近距離觀察并切身體會到了“教育工匠”對“課堂產品”的精雕細刻、精心打磨。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然而教師這一職業的內涵不僅僅如此。一個優秀的教師,往往把教學當成一種事業或者藝術來追求,將愛與責任貫穿于每一個細節,使教書育人的過程潤物無聲,讓讀書求知真正成為快樂享受。

    詩云,“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對于“網紅教授”章竹君來說,奉獻的底色和格調其實并沒有這么悲壯,反而處處折射著生命的達觀、心靈的愉悅。做春蠶就做一只有情懷的春蠶,寧愿在生命最后一刻倒在講臺,也不愿在小天地里孤獨終老。以八旬之軀也要堅持站著上課,這不只是對學生求知的尊重,更是在表達一種老樹春深更著花的驚心動魄之美以及向上向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