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臨近中午,“關中民俗面坊”的老板樊力軍就站在自家飯館門前賣力地吆喝起來:“快來嘗嘗香辣筋道的油潑面,調上辣子配上蒜!”

  隨著電視劇《白鹿原》的播出,劇中人物端起粗瓷大碗、滋溜滋溜吃面的場景讓不少觀眾念念不忘。

  一塊六七斤重的面團,在搟面師傅手中,幾分鐘就搟成一張直徑超過一米的薄面片,切成兩指寬的面條投入沸水,煮熟撈入碗中并加入蔥花、辣椒粉等各色調料。隨著一勺滾燙的菜籽油澆入碗里,在熱油與寬面“滋啦”一聲的碰撞中,熱氣與油香、面香混合著,從大瓷碗中升騰而起。

  “別小看這一碗普通的油潑面,里面的竅門可不少!”已經有20年做面經驗的樊力軍說,“為了讓面條入口筋道,和面時要加入鹽和雞蛋。那勺澆入面中的熱油,是我們自己榨的菜籽油,調味的醬汁也是用20多味調料熬制而成的呢。”

  關中地區(qū)土地肥沃氣候適宜,也是中國傳統的農耕地區(qū)。因而長期以來,面食始終是關中地區(qū)人們的主食之一,“面條像褲帶、鍋盔像鍋蓋”說的就是陜西面食。

  據傳面條起源于周代,歷史上有“湯餅”“長命面”等多種名稱,演變至今已有數百種做法。但油潑面這種簡易便捷、面寬油香的做法,仍深得陜西關中地區(qū)人們的喜愛。

  不僅吃面,電視劇《白鹿原》中古樸恢宏的關中民居、粗獷悠長的陜西方言,作為極具特色的“陜西名片”也為不少觀眾所熟知。如今,品味關中美食、體驗關中風俗已成為陜西城市周邊旅游的新熱點。

  樊力軍的面館,在位于西安市東60公里的白鹿原影視城里。這個以著名作家陳忠實先生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白鹿原》為依托而建成的影視城,集中展示了關中民居、風俗、民間藝術、飲食等特色文化。

  隨著電視劇的播出,不少游客慕名而來,尋訪劇中熟悉的場景與人物。樊力軍說:“游客最多的時候一天要賣出2000多碗面,店里免費供應的大蒜都要消耗掉四五十斤!”

  歷史情景劇《二虎守長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華陰老腔、電影《白鹿原》中的場景劇《鄉(xiāng)約立威》等多場表演,可以讓觀眾體驗到歷史的再現與民俗風情。白鹿村中的祠堂、戲臺、白嘉軒家等關中民居則將觀眾帶回蕩氣回腸的關中往事之中。據陜西省白鹿原旅游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傅衛(wèi)青介紹,影視城開業(yè)不到一年,已經吸引了超過600萬游客。

  近年來,集文化休閑、旅游體驗、美食購物于一體的地域特色文化旅游模式越來越受到熱捧。“袁家村”“延安1938”“沙沙河”“茯茶小鎮(zhèn)”等一批民俗文化旅游項目陸續(xù)推出。

  “這些文化項目將歷史脈絡、民俗風貌、現代旅游等元素結合在一起,既展示了鄉(xiāng)土味道,又恢復了傳統記憶。”陜西民俗文化專家傅功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