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槨頂部為歇山式。
前不久,“西安一高校內驚現古墓”的話題在網絡引起熱議,網友紛紛表示“西安不愧為十三朝古都,隨便一挖就能碰見文物”,經本網記者調查,古墓位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華清學院東側的建筑工地,并不在校園內,是一個漢唐墓葬群,考古發掘由西安市考古研究院組織進行。近日,記者從西安市考古研究院獲悉,該墓葬群有重大考古發現,其中一座唐墓出土石槨,從墓志銘上推測墓主生前官職為縣令,而目前出土石槨的唐墓并不多見,按葬制主人非富即貴,所以這方石槨的主人身份引起了專家們的關注。

墓葬全貌。
縣令墓內現石槨 陪葬品精美規格高
7月27日下午,記者來到位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華清學院東側的華清學府城三期基建工地,看到考古人員正在對位于工地中部一座唐墓進行清理、測繪,據該考古項目現場負責人段成剛介紹,該墓形制為平面呈刀形的長斜坡墓道土洞墓室,坐北朝南。由墓道,天井,過洞,甬道和墓室組成。古墓已發掘至墓底,墓室中出土陶罐、石俑、石馬、天王俑、貝殼等文物。石馬的刻工精美,體態矯健;石俑成端立姿態,身形優美。不僅隨葬品的精美,墓室內的石槨更是讓考古專家興奮。

石槨上精美的線刻仕女圖
石槨為歇山式頂,四周有線刻仕女圖和風景畫,仕女線條流暢、姿態端莊優雅,刻工異常精美。因該墓曾被盜擾,石槨頂部被切開五分之一,內部被泥土填充,還未清理發掘。

墓中出土的石馬

石俑
據史料記載,石槨亦作“ 石槨 ”。亦作“ 石郭 ”。石制的外棺。《禮記·檀弓上》:“昔者夫子居於 宋 ,見 桓司馬 自為石槨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唐代的墓葬形式和棺槨使用有著嚴格的制度規定。因成本較高,石質葬具一般禁止使用,只有得到皇帝的特許或恩典后,才能以石槨下葬。可享受者不是太子、公主等皇族,就是開國功臣、帝王寵信。

墓志蓋
而該墓的墓志蓋上刻著“大唐故慶州芳池縣令扶風蘇君”十六個字,表明墓主姓蘇,生前為慶州芳池縣令,扶風人。唐代縣令品級并不高,該墓主為何能以此規格下葬?考古隊員們對此感到疑惑。
墓志顯示為夫妻合葬墓 厚葬或與夫人有關
“君諱孝斌字德粲其先扶風始平人也。。。。。。夫人渤海高氏。。。。。。”墓志內容顯示,墓主為扶風人,祖輩均在官場任職,本人為慶州芳池縣令,逝于儀鳳年間(唐宗李治年號),其夫人為渤海高氏,逝于垂拱年間(睿宗李旦年號實為武則天掌權期間),該墓為夫妻合葬墓。“合于雍州萬年縣浐川鄉原,禮也”合葬于今天的西安市東郊浐河西岸,《唐代長安詞典》指出:浐川鄉為長安重要墓葬區。

墓志
慶州芳池在什么地方?史料記載,“唐儀鳳二年(677)析慶州白馬縣地置芳池羈縻州,安置內附的黨項羌野利部落。治芳池城(今甘肅華池縣城柔遠鎮),并置芳池州都督府。廣德二年(764),地歸吐蕃,州廢。”羈縻州是唐朝廷建立的安置邊疆歸順外族的地區,芳池州位于慶州懷安縣,也就是今天的甘肅華池縣北部。
渤海高氏是我國高姓最大的郡望,也是高姓的主流和高姓五望之首,五望皆出于渤海,故有“天下之高出渤海”之稱。上起于后漢,下至隋、唐,渤海高氏即為當時北方的名門望族之一。

石俑
據西安市考古研究院的專家介紹,墓主身為縣令卻能享受石槨,或與其夫人、后代和生前管理邊關有關,“渤海高氏為北方望族,若墓主夫人確實出自高氏家族,或許合葬時墓主享受了夫人家的待遇,也有可能墓主后人有更高的作為,為其重修墳塋。還有一種可能,他生前在邊關任職,管理少數民地區,受到朝廷的特殊優待。”但由于墓志年代久遠,表面字跡有所損毀,內容還需進一步研究。
目前,石槨內部的清理工作正在進行中,關于墓主身份的最終答案也許就在其中,而石槨內部是否還有重大發現,本網將持續關注。(記者 王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