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喬佳妮)7月25日,記者從省國土廳獲悉,2016年度,我省礦業經濟經過幾年的持續調整,開始緩慢復蘇。截至當年底,全省查明儲量的礦產92種,查明儲量的礦產地(礦區)1101處。礦產資源潛在價值達46.23萬億元,居全國第一位。
上述信息是記者從省國土廳組織編制的《2016年度陜西省礦產資源報告》中獲悉的。報告顯示,在國家去產能、調結構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動下,2016年度,我省礦業經濟經過幾年的持續調整,開始緩慢復蘇,礦山經濟效益明顯好轉,礦業開發的信心逐步恢復。礦產品需求明顯加大,進口貿易總體呈回升態勢。特別是我省煤炭、有色金屬等傳統優勢礦產開發利用呈現出新的增長活力,扭轉了礦業產值連續三年下滑的局面,實現了較大增長,全省礦業發展總體呈現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
從產值看,2016年,礦業及相關加工制造業完成產值12645.38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7.8%;實現利潤856.9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的58.2%;礦產品進出口總值為114.5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9.64%。全省已開展地質勘查項目483項,投入資金總額7.28億元,鎢礦、玉石礦等礦產勘查工作取得新進展。
截至2016年底,全省查明儲量的礦產92種,查明儲量的礦產地(礦區)1101處。釩礦、鋅礦、巖金礦、煤礦等礦產保有儲量實現較大增長。礦產資源潛在價值達46.23萬億元,居全國第一位。人均占有約121.87萬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同時,全省礦山數為4288個,較上年度下降10.18%,礦產開發結構進一步優化,“三保三治”“開山采石”等專項整治行動成果初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