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陜西交通廣播
9月25日,由鄭州師范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的《國家中心城市藍皮書:國家中心城市發展報告(2018)》顯示,上海、北京、廣州處于中國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第一梯隊,天津、重慶、成都、武漢處于第二梯隊,西安、鄭州處于第三梯隊。

據國家發改委的定義,國家中心城市是指居于國家戰略要津、肩負國家使命、引領區域發展、參與國際競爭、代表國家形象的現代化大都市。在資源環境承載條件和經濟發展基礎較好的地區規劃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既是引領全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抓手,也是完善對外開放區域布局的重要舉措。

截至2018年2月,國家發改委和住建部發函支持,結合我國城市發展實際情況,藍皮書構建出中國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指數評價體系。該體系包含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功能層,包括綜合服務、網絡樞紐、科技創新、開放交流、人文凝聚、生態宜居6項。

第二層是維度層,在功能層內涵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包括經濟活力、生產服務、公共服務、信息樞紐、交通樞紐、創新資源、科研平臺、要素投入、創新成果、國際商貿、對外交流、城市名片、文化氛圍、環境優美、和諧宜居15項;第三層是指標層,選取能夠客觀真實體現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水平的最具有代表性的50項指標。

評估結果顯示,2016年,上海、北京為第一方陣,上海指數值為0.6602,北京指數值為0.5610;廣州排名第三,指數值為0.3732;天津、重慶、成都和武漢依次排名第四至第七,指數值較為接近;西安和鄭州依次排名第八、第九。
藍皮書分析,國家中心城市代表了我國城市發展的最高水平,但內部差距較大,不均衡態勢顯著,側面反映了各自所依托城市群以及我國區域經濟的不均衡發展。
從2016年中國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指數九座城市綜合評分來看,上海、北京、廣州處于中國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第一梯隊,各項指標領先優勢顯著;天津、重慶、成都、武漢處于第二梯隊,發展態勢良好;西安、鄭州處于第三梯隊,提升空間較大。

藍皮書分析指出,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面臨三大發展趨勢。
對于國家中心城市來說,一方面,制約城市發展的短板在質量,另一方面,城市發展的根本在于人才。因此,在面對新發展理念的深刻變化時,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對新時代提出的新目標進行系統思考和準確把握,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體系,讓高質量發展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核心目標。
同時,未來區域發展格局將進一步優化調整。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逐漸形成以國家中心城市為中心,以區域中心城市、城市邊緣區、重點鎮、美麗鄉村為支撐的城市-區域系統地域單元,有利于增強城市與區域之間、城鎮之間、城鄉之間的互動融合,促進城市之間的各種資源要素自由流通、優勢互補,形成城市、城鎮與鄉村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方面的綜合發展,從而實現我國各個區域的協調發展。
此外,城市發展的人本化、個性化將進一步彰顯。城市科技進步、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未來一個時期,彰顯國家中心城市的人本化、個性化首先需要市民個體在心理和行為上表現出現代人的特征,積極追求自由全面發展,表現出對創造與創新的渴望和對美好未來的探求;其次需要促進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現代化,包括營造更加開放包容、民主平等的社會氛圍,在制度設計上更注重表現出對人本身的尊重,這樣才能讓現代科技支撐的現代化的空間環境持續高效運轉。
具體來說,國家中心城市作為塔尖城市,應通過人本化、個性化的公共服務,不斷改善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這又將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吸引高素質人才的條件,從而使城市走向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推動城市空間環境實現品質提升,使城市成為宜居宜業的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