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三秦都市報

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高級工程師張躍明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高級工程師張躍明

  
  朱鹮素有“東方寶石”之稱。昨天,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高級工程師張躍明,向記者介紹了朱鹮的美麗故事。

  朱鹮是國家Ⅰ級保護動物,被列為世界極瀕危物種。20世紀30年代以前,朱鹮曾廣泛分布于俄羅斯遠東、朝鮮半島、日本和中國大部分地區。20世紀中葉以來,由于戰爭、自然災害、獵殺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干擾和破壞,全世界范圍內朱鹮的數量寥寥無幾。

  到1981年冬天,中國野生朱鹮種群數量僅剩下5只,而1981年1月,日本境內野生朱鹮同樣存活5只,但拯救思路和保護方法不同,其結果截然不同。中國主要采取就地保護,日本則全部捕捉進行人工飼養進行“緊急搶救”,但相繼死去,未能成功繁衍留下后代。當時與日本相比,同為“5只時代”的我們顯得很“笨拙”,但多年的保護實踐證明,這種保護模式很成功,原國務委員兼科委主任宋健高度評價道:“朱鹮保護很成功,為中國爭光,為科學界爭光。”

  秦嶺野生朱鹮數量達兩千多只

  張躍明說,到目前為止,朱鹮保護區野生朱鹮數量已達2000多只,活動范圍已從重新發現時不足5平方公里,擴展至陜西省漢中、寶雞、安康3市16個縣(區)15000平方公里,并呈逐年擴散的態勢。

  在加強野生朱鹮保護的同時,他們積極開展人工飼養繁育,通過建立人工種群的方式迅速增加朱鹮的數量。從1981年北京動物園收養第一只幼鳥“姚姚”開始,我國朱鹮人工種群從無到有。保護區科研人員在無任何文獻和經驗借鑒的情況下,先后攻克了飼養管理、飼料配比、人工孵化、人工育雛、代孵代養、自然繁育、疫病防控等多項技術難題,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朱鹮飼養繁育技術,直接或間接輸出朱鹮種源和保護繁育技術,在國內外建立十幾處人工繁育機構,朱鹮人工種群數量快速增長,已成功繁殖出10余代朱鹮個體。人工種群個體2300余只,填補了國內外人工飼養繁育朱鹮的空白。

  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37549公頃,是全球唯一的野生朱鹮分布地和朱鹮人工種群的種源基地。

  保護“東方寶石”的重要意義

  “保護朱鹮及其棲息地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張躍明從四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首先,保護朱鹮是保護人類共同體的需要,其生態價值顯著。朱鹮是森林生態系統和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指示性物種。

  其次,保護朱鹮是促進當地社區經濟發展需要,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業。洋縣依托保護朱鹮造就的優越生態,走上綠色有機可持續發展之路,吸引大批國內外游人到洋縣進行生態旅游。2017年洋縣“朱鹮生態有機產品”品牌評估價值達44.5億元,潛在估價達93.57億元,名列全國區域品牌價值百強榜。

  第三,朱鹮是稀有的美麗鳥類,具有非常高的物種價值、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在中國古代,人們認為朱鹮能帶來吉祥,朱鹮終生實行“一夫一妻制”,也被稱為“愛情之鳥”,成為了堅貞愛情的象征。

  最后,朱鹮保護促進世界對中國的了解,增進了友誼。又被世人譽為“政治之鳥”和“外交使者”,架起了中國人民對外友好交流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