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網訊(記者 劉望)日前,交通運輸部發布了《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與服務管理辦法》,對乘客在地鐵內一系列行為進行規范。其中,“禁止在列車內使用電子設備外放聲音”成為網友關注的熱點。那么西安地鐵車廂內情況如何呢?記者進行了調查和走訪。
對比:西安市《條例》與交通運輸部《辦法》相似
交通運輸部獲悉,《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與服務管理辦法》(下稱《辦法》)日前發布,對乘客在地鐵內一系列行為進行了規范。其中包含7類約束性行為和10類被禁止的行為。該《辦法》將于2020年4月1日起施行。
而在2018年11月底,陜西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就批準了修訂后的《西安市城市軌道交通條例》(下稱《條例》),《條例》中羅列了20種在乘坐地鐵時被禁止的行為。
記者發現,交通運輸部出臺的《辦法》與西安率先出臺的《條例》 相比,在絕大多數內容上都是相同的,例如禁止乞討賣藝、禁止非法攔截列車強行上下車、禁止在車廂踩踏坐臥等。
此外,西安《條例》 中,也有“禁止在運營線路地面段、高架段兩側各一百米范圍內升放風箏、孔明燈等低空漂浮物”“禁止擅自在城市軌道交通設施內拍攝影視作品”等,這些條款是此次交通運輸部的《辦法》中未提及的。
《辦法》指出,“地鐵內使用電子設備不得外放聲音”,這一點在西安《條例》中沒有提及。此外,《辦法》指出,不得在地鐵里“騎行”自行車,而西安《條例》則規定禁止“攜帶”自行車。
探訪:高峰期地鐵里吃東西的人多 音響外放的少
自2019年3月1日起,西安施行《條例》至今已240余天,那么,西安地鐵上的乘客行為如何呢?西部網、陜西頭條記者走訪地鐵車廂發現,電子產品音響外放的乘客數量極少,但早高峰期間,在車廂里吃東西的乘客卻不少見。
記者分別挑選了地鐵高峰和非高峰兩個時間段,隨機對西安地鐵2號線、3號線和4號線進行了走訪,發現地鐵上使用手機的年輕人較多。早高峰時期大部分人都是用手機瀏覽資訊或看電子書,很多人主動戴上了耳機;而非高峰時段使用手機看視頻的人數相對較多,沒有佩戴耳機的情況也比較突出。
此外,在早高峰時段,在地鐵內喝豆漿或咖啡的人比較多;而非高峰期,地鐵里則很少有進行飲食的乘客。
乘客:“聽到聒噪的短視頻,人都要崩潰了”
而針對交通運輸部《辦法》中新提出的“地鐵內使用電子設備不得外放聲音”,也受到很多乘客的關注。
乘客陳先生認為,地鐵里手機等音響外放干擾乘客是一種記憶錯覺。“除非是大爺大媽的老年機,一般的手機外放聲音再大,也不如地鐵運行時產生的‘嗡嗡’聲大。”陳先生說,很多人出現了記憶錯位,把嘈雜的地鐵車廂當成了安靜的高鐵車廂,所以覺得手機外放聲音太大。
乘客代女士則覺得,雖然西安地鐵的規定中沒有提及電子產品音響不得外放,但音響外放的本質和“不得大聲喧嘩”并沒有什么不同。“手機播放器的聲音太大難道就不是‘喧嘩’?”代女士說,“上班累了一天,再聽到地鐵里這聒噪的短視頻聲音,人都要崩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