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楊凌訊(孫建恒 記者 薛保華)“油菜機械化收獲測產現在開始。”6月10日,在陜西岐山縣范家塬村油菜種植現場,陜西省油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主任穆建新的話音剛落,兩臺油菜收割機轟鳴而動,一叢叢熟透了的油菜連莖稈帶角果卷入收割機,不一會,便完成了幾畝地的收割作業。
“我宣布秦優1618經過實測,實收面積是2.69畝,折合9%水分產量是826.37公斤,折合畝產307.2公斤。”隨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董軍剛在2020年關中油菜綠色高效生產現場會上擲地有聲地宣告,現場立刻響起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一場以“優良品種+全程機械化技術+規模化種植+產業化開發”的“四結合”綠色高效生產模式為主題的油菜種植技術推廣活動在這里拉開帷幕。
“秦優1618最大的特點就是豐產性好,在兩年的國家實驗中比對照品種秦優七號增產8.5%。通過在范家塬村連續兩年的示范,平均畝產達到250公斤以上,和當地小麥的產量基本上差不多,最高產量收到312公斤每畝。”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育種研究室主任董育紅說。
“這幾年,通過油菜種植給我們村帶來了大變化,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貧困戶不斷減少。”范家塬村黨支部書記魏忠林告訴記者,過去由于他們村三面環溝,也沒有一個主導產業,2013年被陜西省指定為重點貧困村。2017年經統計村里貧困人口達到241戶,共計894人。
“我們公司從2018年在范家塬村開始推廣秦優1618這個油菜新品種,開展配套技術示范工作。”陜西榮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劉引詳告訴記者,他們通過推行晚播、密植、減肥、粗放四個核心技術,結合全程機械化操作,讓收油菜就跟收小麥一樣簡單,效益可觀,老百姓種植積極性不斷增加,2020年已發展到1000多畝。
自2018年以來,范家塬村在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陜西榮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專家聯合指導下,采用“四結合”模式開展油菜生產,油菜種植面積由2017年秋播面積200畝發展到2019年秋播1300畝。去年平均畝產達500斤以上,群眾種植畝純收益1110元。2020年預測畝產量在550斤以上,群眾收益實現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