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6日記者獲悉,陜西歷史博物館和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依托“館藏壁畫保護修復與材料科學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甘肅工作站”合作平臺,充分發揮雙方優勢,開展吐谷渾王族成員喜王慕容智墓出土壁畫的修復保護。文保專家表示,慕容智墓壁畫的修復保護,為研究吐谷渾后期葬俗,以及唐代建筑發展、唐與吐谷渾民族關系史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
據了解,2019年9月25日,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國土資源局在整備土地時發現墓葬1座,經國家文物局同意,甘肅省文物局協調安排,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相關部門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確認,該墓墓主為武周時期吐谷渾王族成員喜王慕容智。慕容智系拔勤豆可汗、青海國王慕容諾曷缽第三子。該墓的發現,對完善吐谷渾后期王族譜系及相關歷史問題起重要補充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該墓甬道及墓室內繪有壁畫,多已剝落,局部保存較好者可見下端壁墻上主要為人物形象圖,券頂部分繪有星象圖。
2019年11月,陜西歷史博物館文物保護人員應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請,赴岔山村對慕容智墓內的壁畫進行揭取。隨后,陜西歷史博物館與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達成協議,開展該批壁畫的保護修復工作。該項目啟動后,由陜西歷史博物館壁畫修復專家楊文宗帶隊的修復團隊多次前往甘肅省考古研究所,進行實地勘察和慕容智墓出土壁畫保護修復項目方案的論證,先后完成了壁畫修復實驗室的建設,慕容智墓TB22《門樓圖》壁畫的保護修復工作,墓葬出土的87盤壁畫殘塊的整理、分揀工作。其中《門樓圖》是慕容智墓壁畫中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幅壁畫。通過對其進行背面泥土清理、貼布加固、過渡層填補、使用蜂窩鋁板支撐體加固、正面畫面清理等一系列修復步驟,使其壁畫強度得到了恢復,畫面的清晰度得到了明顯改善,展露出完整的二層門樓建筑?!澳饺葜悄贡诋嫷男迯捅Wo,為研究吐谷渾后期葬俗,以及唐代建筑發展、唐與吐谷渾民族關系史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蔽谋<冶硎?,雙方將繼續攜手開展對慕容智墓出土壁畫保護研究工作,充分發掘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 本報記者 趙爭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