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是西安千年文明的締造者,是西安百姓的綠色家園和精神寄托;西安也因秦嶺而光輝燦爛。對于生活在秦嶺腳下的藍田人而言,“終南之秀鐘藍田”,其靈韻之美,也得自秦嶺。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既是陜西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美麗西安的重大舉措,更是利在當代、惠及子孫后代的大事。

  2020年以來,藍田縣在西安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市委秦保委的支持指導下,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緊盯秦嶺突出環境問題整治、秦嶺生態修復、秦嶺地域網格化管理等重點工作,堅持安排部署到位,細化措施到位,推進落實到位,完成了2020年度秦嶺生態保護各項目標任務。

  提高政治站位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加大對秦嶺保護力度,切實提高政治站位。近年來,藍田縣委、縣政府帶動全縣干部把思想統一到黨中央的政治要求和陜西省、西安市秦嶺保護的高標準工作要求上來,統一到建設生態藍田、實施全域旅游戰略的要求上來,統一到部門、鎮街的每一項具體工作上來,強力推動秦嶺保護工作,工作面貌煥然一新。

  藍田縣在財政資金緊缺的情況下,加大秦嶺保護資金投入,每年列支500萬元作為秦嶺保護專項資金,為秦嶺保護各項工作提供了資金保障。嚴格執行《藍田縣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監督辦法》《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協作機制》《藍田縣秦嶺北麓“五亂”整治反向扣分實施辦法》《藍田縣秦嶺北麓“五亂”問題專項巡查工作方案》《藍田縣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考核辦法》等要求,建立健全秦嶺保護管理長效機制。明確了縣秦保局、縣發展改革委等28個單位及沿山12個鎮街秦嶺保護主體責任,形成了齊抓共管、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

  依托原林業系統流峪、葛牌、灞源、清河、輞川、湯峪等6個木材檢查站場所(加掛有“藍田縣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執法中隊”的牌子),設立站長、副站長,在秦保系統干部中選拔產生。將專職網格員按照各區域站的巡查范圍配備。2020年4月籌備,5月底開始運行。將生態實績作為考核評價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重要依據,著力強化目標責任考核導向作用,形成重生態、抓生態的工作導向,推進秦嶺保護工作。

  利用各種載體,對秦嶺保護等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廣泛宣傳,不斷提高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知曉率和群眾貫徹落實省、市《條例》自覺意識。加快秦嶺保護實施方案和勘界定標設置工作。按照省、市部署,參照《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征求意見稿)》,完成《藍田縣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方案》編制工作。

  重拳整治秦嶺突出環境問題,把抓好秦嶺突出環境問題整改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一是制定了《藍田縣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聯合執法工作實施方案》,2020年多次組織多部門聯合執法,終南山莊農家樂、普化鎮西李家溝等2處違建拆除。加大秦嶺保護區污水整治力度。與中國水利水電三局簽訂了戰略協議,啟動實施秦保區鎮街及村莊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目前,已完成4個鎮鎮區污水處理管網和站點設施建設。

  “小網格”大保護  秦保鐵軍24小時堅守一線

  在灞源鎮,一大早,頂著凜冽的寒風,秦嶺網格化管理灞源區域站的網格員們徒步進入山中,每到一處,他們都會對植被成活、環境衛生、火災隱患等情況進行排查,一旦發現問題,馬上查找記錄,作比對、拍照片、及時登記。

  藍田縣在網格管山工作中,建立縣、鎮(街)、村三級網格,設立6個網格化管理區域站,208名專職(兼職)網格員日夜不停地堅守在秦嶺生態保護的第一線,開展政策理論宣傳、問題排查整改,以排查、督辦、整改一體化的工作方式,形成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閉環。

  2020年來,藍田縣不斷強化秦嶺網格化體系建設,實現秦嶺保護全面覆蓋。整合執法力量,設立藍田縣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執法監察大隊,成立了6個秦嶺網格化管理區域站。出臺《專兼職網格員管理制度》《關于調整兼職網格員設置的通知》《專職網格員選聘辦法》《網格化管理考核辦法》等系列制度,全面加強秦嶺保護網格員隊伍的考核管理。

  推行“一本制度兩本臺賬”模式。“一本制度”即《藍田縣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網格化管理制度匯編》,包括《專兼職網格員管理制度》《專職網格員選聘辦法》《網格化管理考核辦法》《藍田縣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網格化管理巡查制度》等23項規章制度。“二本臺賬”即《秦嶺違建整治各類問題臺賬》和《巡查工作臺賬》。

  把山區農家樂集中區域、河道、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地、景區等區域作為工作的主陣地,常態化開展巡查管理,保證及時發現秦嶺“五亂”問題,準確掌握鎮街秦嶺保護實際情況,高效督辦整改。成立藍田縣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網格化管理指揮調度室,配備了60寸顯示屏,對各鎮街網格員上線巡護進行日常監控,并每天安排專人對三、四級網格員履職情況進行實時監控,上線巡護率達到96%以上。結合疫情防控、森林防火、秦嶺“五亂”整治工作,每月巡查檢查6000余次,發現問題現場進行整改處置。

  通過網格化管理工作的創新改革、秦嶺保護區農村污水,尤其是農家樂污水整治,以及鎮街秦嶺保護工作站的設立,使秦嶺保護區管理體制機制基本形成。2021年,藍田縣還將繼續夯實網格化監管基礎,快速實現新納入秦嶺保護區的5鎮秦保工作全面接軌,完成“數字秦嶺”建設,推進秦嶺保護網格化管理制度化、常態化、規范化,全面遏制“五亂”問題發生。

  “數字秦嶺”助力 智慧護山入眼皆新綠

  一大早,藍田縣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綜合執法局工作人員來到玉山鎮閆河村,查看安泰石英礦項目整治后植被恢復情況。以前礦山挖掘山體留下的瘡痍已經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滿山綠色的草甸植物,各類喬灌木蓬勃生長。

  據了解,2020年3月起藍田縣對該礦山項目啟動修復,截至目前,藍田縣正在全力推進三個生態恢復項目,違建點拆除復綠達580畝。礦山立面生態修復、小水電站拆除工作加快推進。3個礦點立面修復工程已完成;6座小水電,已拆除5座,剩余1座已斷網,正在拆除。

  為保護大秦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藍田縣還構建了“我愛秦嶺互聯網植樹平臺”,通過互聯網認種認養白皮松具體方式讓社會企業和個人參與到秦嶺的綠化建設中,“平臺”計劃五年內完成5萬畝70萬余株白皮松的種植和認養(種)目標。 

  據了解,2020年藍田縣全年營造林10276畝,占年度任務9000畝的114.2%。2021年,該縣還將實施三個工程:秦嶺生態修復工程,完成年度秦嶺植被恢復造林3000畝;啟動歐元貸款造林項目,完成造林5000畝;啟動國家木材戰略儲備林項目,完成造林5000畝。推進“互聯網+我為秦嶺種棵樹”項目,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秦嶺生態修復工作。

  數字化時代,為進一步提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藍田縣還上線了“數字秦嶺”項目,為秦嶺生態保護加上“智慧”的翅膀。計劃建成“峪口峪道視頻監控系統”“森林防火系統”“無人機+遙感監測系統”“無線廣播宣傳系統”和“大數據系統”,至2021年6月份全面完成。目前,“峪口峪道視頻監控系統”已初步建成。

  據秦保局負責人介紹,該項目將針對秦嶺北麓藍田縣段沿山區峪口峪道和重點區域進行全時監控,上線的數字化系統將包括5個管控系統、3級管控中心(站),實現秦嶺保護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的新突破。

  對破壞零容忍 高水平護航大美秦嶺

  保護秦嶺北麓生態環境,必須立即遏止住對生態的破壞。

  藍田縣地處秦嶺北麓,境內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近年來,藍田縣持續開展打擊破壞秦嶺野生動植物資源違法犯罪活動,對獵殺、販賣等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犯罪行為保持零容忍的高壓態勢,重拳出擊、多措并舉,以強硬的態度堅決保護好大美秦嶺生態環境。 

  藍田縣成立工作專班,制定了《打擊破壞野生動物的實施方案》,排查各類餐飲企業980戶,簽訂承諾書980份,檢查排查集貿市場12家,查處行政案件4起、刑事案件5起、共計處理13人、逮捕7人。全縣野生動物養殖場全部平穩退出。

  藍田縣還將峪口峪道綜合整治與拆除農家樂整治提升、污水治理、環境綜合提升等緊密結合。僅湯峪“一條溝”拆除各類亂搭亂建173處。至2020年底,秦保區所有鎮政府所在地全部建成污水處理廠。在羌水崖拆除了“上林金樽”違建點的主體建筑,保留了廊亭的設施,將群眾亂搭亂建、亂堆亂放徹底清理,新修了生態旅游公廁和停車場,建成了廣受群眾贊譽的“羌水崖公園”。湯峪“一條溝”建成小廣場、小公園等景觀節點5個,配建生態旅游公廁3個。至2020年11月,全縣完成了輞峪、湯峪、流峪、藍峪、倒溝峪等5個峪口峪道整治提升。

  峪口峪道的整治,既促進了農家樂規范經營,又讓群眾增加收入,使群眾的思想逐步從“要我保護秦嶺”向“我要保護秦嶺轉變”。環境與民心的和諧,讓秦嶺綠水青山更顯壯麗多姿。

  2020年9月8日,藍田縣召開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推進會,對重大林業有害生物美國白蛾和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工作、森林衛片執法進行安排部署,加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尤其是采取有效措施有效防控,對“美國白蛾”和松材線蟲等林業有害生物全面排查防控,全縣未發生松材線蟲等疫情。

  全面加強林業資源管理,對2020年120個衛片涉林疑似圖斑進行調查,涉嫌違法圖斑11個已依法依規處理。2021年,藍田縣還將實現秦嶺自然資源保護的新突破。完成秦嶺保護區勘界定標、自然保護地勘界定標和秦嶺國家自然公園(藍田段)前期相關工作,高標準完成公益林落界、自然地優化整合,進一步提升森林、濕地、野生動植物等自然資源保護水平。

  “重巒撫渭水,碧嶂插遙天。”在藍田秦保人的堅定信念中,在他們的行動中,青山、綠水、藍天、新鮮的空氣觸手可及,未來的秦嶺,也必將以一山碧綠、八水長流的美景,煥發出勃勃生機,成為西安城市發展的最美名片。本報記者 周婷婷 代澤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