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這座千年古都,秦風唐韻刻入磚瓦,作為內陸城市,千百年來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而如今在科技產業的加持下,也迸發著現代的活力。

  同為內陸城市的長沙,則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湘江貫穿其中,馬王堆漢墓、岳麓書院等見證其悠久文化。而7月中旬的一場活動讓這兩座城市再一次拉近了距離,作為同樣的內陸城市,這兩座看似相隔千里的古城,正在用科技重新定義“秦楚之好”。

  山河智鏈,西安與長沙共筑產業新高地

  7月14日-15日,一場跨越地理界限的“2025雙城記——山河智鏈逐新致遠”主題城市采風活動在西安拉開帷幕。來自兩座城市的媒體代表和網絡名人組成的調研團,走進西安的重點項目,見證西安這些年的發展實力。

  西安超算中心,算力全球領先,被譽為西北地區的“最強大腦”,在氣象預測、材料研發、生物醫藥研發等方面的應用,可以說是 “算天、算地、算人、算物”。而長沙的“天河”超級計算機去年登頂全球小數據圖計算效能榜,兩者共同支撐國家算力基礎設施網絡。

  在西安比亞迪,工業制造的現代化與智能化呈現在眾人面前,西安作為比亞迪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與長沙的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工程機械巨頭遙相呼應。

比亞迪生產線比亞迪生產線

  除此之外,打造無人機系統的西安因諾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光子芯片的陜西光電子先導院等,也向眾人展示了西安的硬科技實力。

  而長沙近些年在科技創新領域也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尤其在人工智能、先進制造、新材料、算力基礎設施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突破,正加速向“全球研發中心城市”邁進。

  從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到“山河智鏈”的新篇章,西安與長沙的聯動發展,讓兩座城市進一步拉近了距離,也為內陸地區轉型升級提供示范。正如歷史上秦楚文化的交融,今天的長沙與西安正通過產業鏈、創新鏈的協同,共同打造內陸開放新標桿。

  從“制造”到“智造”

  西安打造內陸開放新標桿

  以上提到的這些代表性的公司項目只是西安科創實力的冰山一角,這些年,西安依托“工業強市”戰略強勢崛起,在新能源、半導體、智能網聯、無人機等行業取得了傲人的成績,在傳統升級與新興勃發中,鑄就西部智造的深度根基。

  依托雄厚的科研實力和產業基礎,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推動制造業向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轉型,西安正經歷著從傳統制造業向“智造業”的華麗轉身。

  隆基綠能作為全球光伏行業的領軍企業,在單晶硅、電池組件等領域占據技術制高點。西安依托隆基的產業優勢,已形成從硅材料、硅片、電池片到組件的完整光伏產業鏈,進一步助力國家“雙碳”目標實現。

  而前不久,比亞迪第五艘汽車運輸船“BYDXI’AN”在江蘇儀征順利交付,可裝載9200輛汽車。值得注意的是,這艘巨輪定名為“西安”,象征著比亞迪從西安起步的造車淵源,也承載著比亞迪新起點的美好愿景,可以說這是比亞迪全球化戰略布局的又一里程碑。

  目前比亞迪在西安布局了新能源整車、動力電池、電機電控等全產業鏈。可以說,依托比亞迪、吉利等企業,西安已成為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之一。

  除此之外,作為中國重型卡車的龍頭企業,陜汽近年來在新能源重卡、氫燃料電池汽車等領域持續突破……種種發展,共同推動著“西部智造”走向世界。

  從科教資源大市向科技創新強市

  高新科技產業蓬勃發展

  近年來,依托高校科教資源優勢,深入實施科教興市戰略、人才強市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西安成為西部乃至全國的科技創新策源地。

  這里聚集了半導體、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前沿產業集群,絲路科學城、硬科技創新示范區等構建起“研發-轉化-孵化”的全鏈條生態,秦創原更是成為輻射全省的“創新雨林”。

秦創原秦創原

  作為西安的龍頭企業,華為西研所、三星存儲等企業在推動西安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以華天科技、奕斯偉等企業為核心的西安半導體產業,涵蓋芯片設計、封裝測試、半導體材料等環節,是西安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是我國新材料領域的“國家隊”,而西部超導在高溫超導材料、鈦合金等領域處于國際領先水準。在生物制造行業,巨子生物在膠原蛋白生物材料領域占據全球市場。

  除此之外,以光子、航空航天等未來產業打造的新質生產力,也越來越成為西安發展的動力源泉,進一步彰顯出西安從科教資源大市向科技創新強市跨越的堅定步伐。

  作為西部創新發展的核心引擎,西安正以澎湃動能書寫著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答卷。

  從“引進來”到“走出去”

  西安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和國家中心城市,近年來在“引進來”和“走出去”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2024年中歐班列(西安)領跑全國,2024年開行4985列,中歐班列開行量全國第一,累計開行突破2.5萬列,占全國1/4。

  吉利汽車依靠中歐班列出口整車,2025年1-5月產值達到了157.73億元,帶動21家配套企業集群發展。廠區的地理優勢與中歐班列的時效優勢相結合,為吉利汽車提供了便捷的出口通道。

  康佳智能家電更是通過中歐班列出口相關產品,運輸時間比海運整整縮短了1個月……

  隆基綠能在越南、馬來西亞建立生產基地,光伏組件出口量全球領先。陜汽重卡深耕非洲、中亞市場,海外銷量不斷增長。愛生無人機等“硬科技”產品出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越來越多“西安智造”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世界巨頭也紛紛在西安布局。

  德國采埃孚在西安布局全球最大商用車變速箱生產基地;西門子設立西北首個智能制造創新中心;博世氫燃料電池、克諾爾軌道車輛制動系統等項目相繼投產,形成高端裝備制造集群。

  美國伊頓集團也在西安高新區投建亞太區新能源產業基地,規劃建設6條智能生產線,年產熔斷器300萬只,聚焦儲能、新能源車等領域。

  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兩千年前,這里是駝鈴悠揚的絲路起點,長安的絲綢與瓷器沿著古道走向世界。兩千年后,這里是中歐班列的現代樞紐,“西安智造”的汽車、光伏、芯片跨越亞歐大陸。

  過去十年,西安人口增加448萬居北方城市第一,GDP增速位居全國前列,這些都見證著“西安制造”向“西安智造”的華麗轉身。

  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一帶一路”創新高地,西安正以深厚的科教底蘊為基石,加速匯聚全球創新資源,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創引擎。

  從秦嶺腳下到湘江之畔,從絲路駝鈴到中歐班列,西安與長沙這對跨越千年的“創新CP”,必將以科技為筆、以產業為墨,在新時代的畫卷上續寫更加精彩的“秦楚新篇”,為內陸地區高質量發展樹立標桿典范。

  千百年之前的“秦楚之好”,千百年之后,兩地再結“山河智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