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西安居全球科技集群第18位,在中國位列第7,連續兩年進入全球前20,科技部《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4》中,西安居全國城市第7、西部第1。

  這些年來,西安市科技局不斷優化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強化平臺建設,暢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完善金融政策,加快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截至目前,已建成1100余個市級及以上創新平臺,技術經理人達到4471名。

  扶持科技企業快速發展

  建成1100余個市級及以上

  創新平臺

  “我們落地秦創原機器人產業聚集區(碑林基地),是看中了碑林區優質的科技資源和發展機器人產業的極大潛力。”陜西三為云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為云測”)依托先進的傳感器技術、智能檢測技術,主要設計集成研發用于基礎設施的高精度檢測設備,產品涉及橋墩檢測機器人、高速護欄檢測機器人、爬壁式機器人等,公司技術總監王會峰介紹。

  在過去,高墩、高塔結構的檢測經常采用人工吊裝檢測、記錄等方式,不僅影響交通,檢測一個橋墩需要半天時間,效率和精度還不高,而且只能在光線較好的環境下進行。“我們的橋墩檢測機器人可以根據橋墩尺寸進行調整,只需簡單操作便可開始進行智能檢測。”王會峰介紹,橋墩檢測機器人具有精準識別隱患、全天候智能記錄等功能,識別精度能夠達到0.1毫米,即使微小裂縫也能夠快速精準識別。

  “機器人配置了姿態傳感器,可以確保爬升過程中的穩定性。同時,機器人通過掃描捕捉到的影像數據經過處理還能夠快速生成三維數字化橋墩傳回云端系統,可以幫助實現對橋墩的精細化檢測,保障橋梁安全。”王會峰介紹,經過三年多的發展,目前公司的產品和服務已經得到了市場認可。

  “秦創原機器人產業聚集區(碑林基地)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政策支持和服務,他們詳細了解企業經營狀況、核心產品研發及產學研合作進展,并提供機器人企業相互交流對話的平臺,在這里機器人產業鏈不斷完善,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機會。”王會峰說。

  締造者機器人、云合智能機器人、華拓科技、六爻飛夢……這些年來,碑林區涌現了一批機器人加工制造、機器人零部件、軟件系統研發企業,產業優勢日益凸顯。今年以來,秦創原機器人產業聚集區(碑林基地)積極落地西安市人機交互實驗基地、人形機器人聯合實驗室、陜西省機器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多個平臺,共同推動機器人產業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對接走訪企業和高校教師團隊76次,截至7月份,已培育引進機器人企業21家,儲備機器人項目56項,加速了技術突破和產業升級。

  這些年來,市科技局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為牽引,推動高質量創新創造與高水平創新創業。加快打造各類創新平臺,截至目前,建成1100余個市級及以上創新平臺,推動創新平臺升級,打造立體孵化網絡,為創業者提供服務。

  今年,西安市出臺了《西安市支持科技企業提質增效實施方案(2025—2027年)》,持續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科技服務業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支持科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支持科技服務業企業整合各類創新資源,鼓勵有條件的區縣、開發區建設秦創原產業創新聚集區、科技創新創業街區、科技服務業聚集區等,吸引行業企業聚合發展。

  工作人員正在操作橋墩檢測機器人工作

  加快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

  我市已有科技“紅娘”4471名

  科技成果轉化是實現從科學到應用的關鍵環節,也是將科學技術轉變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途徑。而技術經理人是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力量,他們被親切地稱為科技“紅娘”,通過為科研與市場“聯姻”,促進實驗室成果向產業應用轉化。

  “經歷了一年多時間,我們將原本在實驗室中的原理樣機推進到符合市場需求的工程化樣機,并且在實際場景中進一步進行驗證,這多虧了技術經理人團隊的一路幫扶。”民用雷達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蘇濤教授告訴記者,自己在實驗室中的低空反無人機雷達項目一直處于原理樣機的“書架”階段,如果沒有技術經理人團隊幫助對接市場,這項技術不會這么快擺上“貨架”。

  蘇濤口中的技術經理人團隊,是西安中電科西電科大雷達技術協同創新研究院總經理、陜西國防技術概念驗證中心主任王華林帶領的技術經理人團隊。

  “我們在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有關重點實驗室項目進行盤點的時候,發現蘇濤教授的低空反無人機雷達項目還處在原理樣機狀態,技術經理人通過對市場的把握,敏銳地發現該技術經過進一步工程化開發與產品定義后,應該有很不錯的前景。”王華林告訴記者,為了讓項目成果更加符合市場需求,團隊著手進行市場調研與場景分析驗證,帶著項目參加了2023年、2024年雷達大會以及低空反無人機展等專業展會。

  “通過參加展會,我們發現小型化便攜式低成本反無人機雷達系統基本是市場空白,有可能是未來的爆發點。隨后我們根據市場需求,利用算法、結構設計工程師等自有專業工程師團隊進一步去優化技術研發、調整產品設計,進行商業化前景評估,并且對接某基地進行實際場景適配與測試,讓原本離市場需求很遠的實驗室原理樣機走向工程化,越來越符合市場用戶的實際需求。”王華林介紹。

  技術經理人就是要幫助科研人員的項目跨越“死亡之谷”,他們進實驗室看得懂,去談判搞得定,既有創新思維,又有商業思維;既能說服“娘家”,又能搞定“婆家”,甚至還要親自把關參與,才能促成一段“好姻緣”。王華林表示,更多的時候,技術經理人需要介入科技成果轉化的整個交易過程,提供“保姆式”服務,比如項目融資、政策解讀、場地找尋、知識產權布局等,以實現科技成果的順利轉化。下一步,該項目將在西安中電科西電科大雷達技術協同創新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成果轉化平臺進一步落地,正式推向市場。

  西安技術經理人協會秘書長毛永剛介紹,自2014年協會成立以來,已累計組織培訓百余場,參訓人數快萬人次,技術經理人數量逐年增長,技術經理人隊伍不斷壯大,為我市技術轉移工作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基礎。經過快三年的培育,技術經理人已從2022年的1857人發展到4471人,預計2025年年底達到5000人規模。

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

  構建“先投后股”科技金融場景

  給予首批立項支持的17個項目

  集中授信1.18億元

  資金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是加快科技研發的重要支撐。今年以來,市科技局強化金融賦能,以科技金融助力科技成果轉化。

  上個月,西安市科技成果轉化“先投后股”首批項目支持企業之一——陜西絲路天圖衛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絲路天圖”),獲得浦發銀行西安分行發放的1000萬元信用貸款。“從貸款申請到發放僅僅用了7天時間,這筆貸款將為公司持續技術創新及業務擴展提供重要支持。”絲路天圖CEO韋文怡驚喜地說。

  絲路天圖專注從事衛星遙感數智生態服務,自主研發的“天圖云”衛星遙感大數據SaaS云平臺,具備多源海量衛星影像數據產品的集成與解譯服務能力。絲路天圖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進行深度產學研合作,快速形成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擁有十余項核心知識產權,參與建設西安市數字秦嶺重點實驗室,以“星+云+AI”的生態合作模式率先實現秦嶺全域衛星遙感生態監測與保護。絲路天圖支撐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衛星數據專區平臺建立并聯合發布首批150個遙感數據集,聯合海南自貿港建成國內首個衛星數據跨境交易通道并完成首單交易。

  韋文怡表示,公司利用這筆貸款將持續擴大多模態數據引接和集成式分發能力,納入各垂直領域遙感AI大模型,提升遙感數智化水平。同時開拓衛星數據資產化全流程服務業務體系,打通遙感應用“最后一公里”。

  2024年6月,西安市科學技術局、西安市財政局出臺“先投后股”試點政策,通過“科技項目資助+金融保障支持措施+標準化轉股機制+轉股及退出獎勵”的創新機制,為初創期科技成果轉化企業精準提供“股貸債保”聯動的多元化融資服務,支持企業獲得外部融資機構融資、加快研發中試進程并進入市場化成長階段。

  今年以來,市科技局加快構建“先投后股”科技金融場景,通過西安財金完成首批立項17個項目的資金代撥付工作,對接浦發銀行西安分行、建設銀行陜西省分行,給予首批立項支持的17個項目集中授信1.18億元,幫助絲路天圖、阿貝銦精密儀器2家公司獲得銀行信用貸款1300萬元。聯合西咸新區、高新區、浐灞國際港科技管理部門,組織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先投后股”系列路演融資對接活動3場,加快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西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