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陜西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的重要承載區,西安國際港務區圍繞“道路聯通、貿易暢通”,通過“港口內移、多式聯運、就地辦單、無縫對接”,積極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最大的國際貨物中轉樞紐港——西安港,助力“一帶一路”互聯互通。
推動物流通道互聯互通
經貿合作是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物流通道是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前提。2013年11月,“長安號”國際貨運班列從國際港務區開行,打通了內陸企業和產品走向中亞、歐洲的通道。目前,“長安號”貨源已經覆蓋西北五省及蘇、浙、滬等沿海地區,實現了每周1班的常態開行,在我國和中亞、歐洲間架起了一座經濟合作橋梁,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黃金干線。
目前,陜西已經與上海港、天津港、連云港港等沿海港口,霍爾果斯口岸、阿拉山口口岸等沿邊口岸建立起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建立了快速聯絡和協調溝通機制。西安國際內陸港正努力貫通“一帶一路”的東西雙向開放通道,為建設“一帶一路”構筑貿易大平臺,開辟物流大通道。
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西安港之于西安,正如上海港之于上海,新加坡港之于新加坡,是陜西、西安在承接東部乃至全球產業轉移中,借鑒沿海港口經濟發展模式,創新內陸地區開發開放新路徑的大樞紐、大通道、大平臺。
西安國際港務區積極推進將西安港納入國際貿易與運輸體系,成為國際貿易運輸的始發港和目的港,將西安港打造為東來西去、南來北往的匯聚點,絲綢之路經濟帶最大的物流中轉中心。
目前,西安港港口總體規劃編制已全面啟動,電子數據交換(EDI)中心建設順利進行。西安港納入國際貿易與運輸體系,將進一步發揮陜西承東啟西、內引外聯的作用,成為多式聯運提單的簽發港,將極大地推動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為構建以西安為中心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體系奠定基礎,使“一帶一路”戰略無縫對接。
推動跨境貿易互聯互通
目前,西安國際港務區已經順利開展了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工作,以信息化手段推動內陸地區和國際間的商貿往來。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突破了地域限制,為陜西與歐亞地區開展國際貿易搭建起一條便捷的“網上絲綢之路”。
位于西安國際港務區內的西安鐵路口岸已經獲批成為國家一類陸路(鐵路)開放口岸,是陜西省唯一的鐵路貨運型國家對外開放口岸,我國西部內陸地區第三個國家一類陸路對外開放口岸,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也已同意在此籌建進口肉類指定口岸。西安陸路(鐵路)對外開放口岸的建設運營,將進一步推動陜西鐵路和航空兩大對外開放口岸的有效銜接,成為空、鐵、海多式聯運體系的重要支撐,為陜西打造“一帶一路”的重要中轉樞紐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