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網訊(陜西廣播電視臺《今日點擊》 記者 趙明 衛向陽)說起米脂縣,很多人都會想起那句有名的順口溜: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都知道米脂出美女,可你知道“米脂”這個地名是怎么來的嗎?除了美女之外,米脂縣還有哪些外人不知道的特色呢?最近,米脂縣被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促進會評定為“千年古縣”,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一看這個“千年古縣”究竟有著什么樣的魅力。
米脂因盛產小米而得名
“千年古縣”是由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和中國地名研究所啟動的“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重點項目之一,在中國現存的800多個上千年的古縣中,優選出100個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地名文化內涵豐富的古縣,進行“千年古縣”的重點保護和國內外宣傳工作。米脂縣位于我省北部榆林市境內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東臨黃河,南接毛烏素大沙漠,縣城背靠大魚山,三條河流銀河、飲馬河、無定河環繞其間。由于水資源豐富,自古以來,小米的栽種一直很盛行,而“米脂”地名的由來就跟這小米有關。
米脂縣史志辦主任艾有為:這個米脂的名字就是因為米脂盛產谷子,就咱們那去殼之后叫小米,所以因為小米得來的米脂縣。
1987年米脂縣境內出土了距今四、五千年的碳化小米,更是說明了米脂農耕文明的悠久歷史。同時出土的還有被稱為“石板上的歷史”——漢畫像石,精細地記載了當時人們狩獵、宴飲、農耕與生活起居的各種場景。
米脂縣史志辦主任艾有為:那么從東漢的畫像石上來看,也雕刻了十二狀柱狀的谷子,和歷史的記載,這就充分證明米脂縣,歷史人文底蘊比較豐厚。
在米脂縣,說起她的千年歷史文化底蘊,有一個地方不得不提,那就是開鑿于公元1119年的萬佛洞。北宋時,黨項人李繼遷背叛朝廷,成立西夏國,于是,此后的數百年里,宋、夏國連年征戰,米脂縣內的無定河川成為最主要的戰場之一,而萬佛洞的修建正是源于持續數百年的戰亂。
“米脂婆姨”深入人心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說起米脂的美女,有一個歷史人物不能不提,那就是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蟬,她就出生在米脂縣。
在米脂縣境內的無定河西岸,有一個名叫艾好灣的村子,而貂蟬就出生于此。相傳天上的牡丹仙子不勝天宮的寂寞,下凡與村里一位淳厚英武的青年獵手成親,后來就生下了貂蟬。貂蟬的絕美容貌引得世人贊嘆,而她在《三國演義》中的形象更成為后人津津樂道的對象。
米脂縣農民作家李長江: (相傳)這個姑娘出生的時候,因為當時這一帶野獸出沒無常,有一只銀白色的銀貂撲進洞口,洞外是秋蟬長鳴,所以她們就考慮到這種情況,隨口起了個名字叫貂蟬。
其實,無論是三國時期的貂蟬,還是血戰疆場的李自成夫人高桂英,以及在陜北第一個創辦女子學校的高佩蘭等,這些眾多的麗人佳黛為米脂縣贏得了更多的關注,“米脂婆姨”逐漸深入人心。
說到米脂的名人,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他就是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在貂蟬之后的一千多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推翻了明朝的統治,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政權。
米脂縣原李自成行宮原館長申長明:這是李自成唯一留在米脂的建筑群,在全國來說也少有,從建筑風格來看,很多都是帝王宮殿式建筑,所以來的人一看到這就能了解李自成。
古村落最能代表歷史文化底蘊
在米脂縣,還有一個最能代表歷史文化底蘊的東西,那就是古村落、古民居。由于歷史上持續不斷的戰亂和嚴重的匪患,米脂全縣范圍內的這些老村子至今還保存著具有防御功能的建筑特點,修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的米脂古城墻,更是集防御和居住于一體,既有軍事用途,更方便了百姓的生活起居。
米脂縣史志辦主任艾有為:它的特點就是城垣全部是窯洞,一邊是城垣,里邊是居住人的,所以在當時來說,由于這個人口的增長,由于經濟的不發達,他通過這種來滿足群眾的居住,也是一種很具有特點的。
而距離米脂古城20公里的姜氏莊園則是陜北古堡窯洞建筑技術的集大成者,代表了陜北最精湛的窯洞建筑文化。姜氏莊園是陜北大財主姜耀祖于清光緒年間投巨資歷時16年親自監修的私宅。莊園磚、木、石三雕藝術十分講究,整座莊園無處不雕,無處不琢,充分說明當時能工巧匠們的聰明才智和文化內涵。
米脂縣姜氏莊園文管所所長艾克生:這個莊園涵蓋了陜北民族莊園里的一種,從建筑理念,從它的結構、布局各個方面,堪稱是我們陜北最大的一處豪宅。
姜氏莊園占地40余畝,由上、中、下三個院落組成,采用明五暗四六廂窯的布局,暗含五子登科,六六大順之意。而整個莊園大到整體設計,小到局部結構,不管是防御系統,還是水利體系,都非常精妙地結合在了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帶有軍事防御功能的生產、生活場所。
米脂縣姜氏莊園文管所所長艾克生:姜氏莊園僅僅是一個代表,一個載體,千年古縣反映了我們米脂一千多年以來各方面的人文歷史,這種文化含量,姜氏莊園僅僅是一個載體。
米脂的千年歷史并不僅僅局限于古文化的傳承。1947年全國土改運動在楊家溝拉開了序幕;1948中國革命在這里結束了為期13年的陜北歲月,掀開了解放全中國的歷史新篇章。紅色革命喚醒了黃土地狂放熱烈、色彩濃艷的傳統歷史文化,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米脂大嗩吶,明代時被官方定為“官吹”,而到了紅色革命時期,米脂大嗩吶煥發出了新的藝術魅力,吹響了新中國誕生的號角。
米脂縣史志辦主任艾有為:這個地方一些傳統的文化,和人們群眾都是息息相關的,也活躍了人們群眾的文化生活,體現我們陜北人的這種價值觀。
在形式多樣、異彩紛呈的米脂民俗文化中,位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鐵樹打花”獨樹一幟,通過化鐵為水,然后擊打出漫天禮花。它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鐵器時代。也許打鐵花正是米脂文化基因中的堅強與柔媚、剛性與浪漫的完美結合。
“米脂”是中國唯一以谷物命名的縣名,這黃金一般的小米,曾作為歷代皇家貢米養育過皇親國戚。也曾作為紅色政權的生命給養,養育了搖籃中的新中國。而小米養育的米脂人,如今正帶著這個樸實、美麗、具有生命溫度的名字來到今天,創造并堅守著跨越了千年的歷史文化,讓它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