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長安區,“瓜大姐”寧蔣娟也是小有名氣。這個生于70年代、自稱“土里土氣”的大棚蔬果種植大戶,前不久又有了一個新身份——陜西省高級職業農民。和寧蔣娟一起領到陜西省第二批職業農民“高級證”的,還有181名和她一樣的農業從業者,他們獲得的這一資格認定被稱為該省對“農民”這個職業的最高“職稱”。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提出要培育和認證“新型職業農民”,農業部為此確定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整省推進省份,陜西名列其中。事實上,針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教育培訓此前已在該省嘗試破冰。2011年至今,陜西省已認定第一批高級職業農民84人,中級職業農民399人,初級職業農民3696人,第二批高級職業農民182人。

  這些獲得認證的農民,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莊稼人”,更貼切的稱謂應是“農業從業者”。此次認證的陜西省第二批高級職業農民,像寧蔣娟這樣的“回歸鄉土”者不在少數。他們中,有大學畢業的回鄉創業者、有半路辭職的公職人員,大多經歷了大學深造、外出闖蕩,而后帶著自己的理念返鄉創業的經歷。

  這個群體的平均年齡為38.6歲,55%年齡在40歲及以下,30歲及以下的42人,占總數的兩成多。最小的,是一位從事生豬養殖的22歲小伙子。這些大多來自中國農業大學、西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延安大學等高校的大專或本科畢業生,從事的多為規模種植、規模養殖,或復合型農業產業,有的年收入過百萬元。

  從“逃離農村”到“回歸鄉土”

  7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根本不談種地——一句話刻畫出當下農業的尷尬和隱憂。出生在秦嶺腳下長安區大兆村的“農二代”寧蔣娟,就是典型的例子。

  自小,寧蔣娟就幫著家人田間勞作。初中畢業時,“逃離農村”成了她最大的愿望——就是不想面朝黃土背朝天,不愿讓田里的泥巴糊了鞋子,還有針尖一樣的麥芒,“扎得人難受”。

  和很多農村出來的年輕人一樣,寧可租房打工,也不回鄉務農,初中一畢業,寧蔣娟就跑到城市里闖天下。擺路邊攤、賣蜂窩煤、開小飯館,什么賺錢干什么。20年下來,也算闖出了一片小天地,買下屬于自己的鋪面,開起小有規模的酒家,“可比種田賺多了”。

  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水平低,產業收益低,導致從業人員流失嚴重,農村“空心化”、土地“撂荒化”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陜西省農業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培育職業農民,就是為了有效破解當下“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兩大難題。

  按照“調研試點先行、做好制度設計、實行精細管理、規范穩步發展”的原則,陜西省的探索和嘗試在全省鋪開。寧蔣娟的回歸,正是源自對農業轉型發展的全新認識。

  “那是一場介紹土地流轉惠農政策的講座。我第一次知道,農業還有另一種做法?!毙滦娃r業的美好前景,激起了寧蔣娟回鄉創業的熱情。

  放棄安穩的生活,寧蔣娟投資30萬元,流轉來50畝土地,建起22個竹木大棚種西瓜。卻沒想到“出師不利”——不懂技術,加上信息不暢、不會營銷,寧蔣娟種出的西瓜個頭小,賣不上價,還有不少爛在了大棚里,一下子就賠進去20萬元。

  備受打擊的寧蔣娟蹲在大棚前,很快想明白一個道理:要做現代農業,技術是根本,“咱雖是農民出身,怎么種好地還得從頭學”。

  寧蔣娟找到區上的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開始認真學。從種植技術、病蟲害預防,到合作社管理、農業法規等培訓,“搞明白了很多不懂的事,還認識了不少土專家”。

  在農廣校、農技中心、農檢中心幫助下,寧蔣娟引進了新品種,建起鋼架大棚,又學習山東壽光擴建日光溫室,還注冊了自己的品牌——“瓜大姐”。

  當初的粗放園,如今已變成名副其實的現代農業設施園。110畝流轉土地上,寧蔣娟擁有31個鋼架大棚,一個育苗棚和3棟日光溫室,所在合作社也由最初的6戶發展到38戶,年銷售收入達到160多萬元。

  去年4月,經過農廣校組織的職業農民培訓,寧蔣娟被推薦參加西安市首批中級職業農民培訓考試。今年2月,她又通過省級考試,獲得職業農民的“高級”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