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咸陽牢牢抓住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關中天水經濟區、大西安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加快建設和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歷史機遇,以科學發展、富民強市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圍繞“綜合經濟實力上臺階、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上臺階、生態環境保護上臺階”的總目標,進一步調整優化經濟結構,促進城鄉統籌發展,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著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著力提高城鎮化水平,著力提高非公有制經濟比重,著力提高經濟外向度,追趕超越,扎實推進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主要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全面實現。

  “十二五”時期是咸陽實現發展速度質量效益同步提高的五年,是經濟社會發展質量最高、綜合實力提升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

   發展速度持續領先 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全市生產總值、投資、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實現翻番,經濟綜合實力在全國和西部的位次明顯提升。初步預測,2015年全市生產總值2300億元,是“十一五”末的2.1倍,年均增長12.5%,居全省第3,在全國地級市中排名第86,在西部省區(除重慶)地級市中排名第8,分別較“十一五”末提高了18和7個位次;人均GDP超過46000元,居全省第5,連續5年每年跨上一個一千美元臺階,是“十一五”末的2.1倍。

  預計2015年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達到105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3000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8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600億元,分別是“十一五”末的2.5倍、2.8倍、2.3倍和2倍。全市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咸陽本色”,是全省唯一連續八年獲得目標責任考核優秀等次的單位,綜合實力穩居全省第一陣營。

  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質量效益同步提高

  全市堅持把產業結構調整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三次產業比例由2010年18.5∶52.2∶29.3調整為2015年14:60:26。工業的支撐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能源化工產業加快深度轉化,彬長礦區規劃新建礦井全部取得國家“路條”,彬長旬高端能源化工基地規劃取得重大突破。非能化工業保持高速增長,紡織產業搬遷入園轉型升級,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壯大,產值占規模工業總產值的7%。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50家,是2010年的3倍,R&D達到3%以上,陜西省科技資源統籌中心咸陽分中心啟動運行,彩虹集團等9家企業進入中省創新型企業試點行列。產業結構由能源化工主導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快速發以袁家村、合,,讓廣大游客流連忘返讓廣大游客流連忘返,展、多元化支撐轉變。高新區成功升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三原工業園升級為省級高新區,新興紡織工業園、大西安(咸陽)文化體育功能區、中韓產業園加快建設。縣域工業集中區加快建設,達到“七通一平”18個,“五通一平”13個,“十二五”以來累計完成工業項目投資1650億元以上,成為全市工業發展的重要載體。

  深入實施振興服務業三年行動計劃,以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文化旅游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提速升級。蘇寧云商、當當網、中國西北航空物流基地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咸陽電子商務中心建成運營,區域性商貿物流基地已形成。袁家村、馬嵬驛等在全省甚至全國的示范帶動作用不斷提升,“鄉村旅游看咸陽”持續升溫。目前咸陽市已有32個村發展了350家農家樂,星級農家樂發展到142家,其中四星級9家,三星級55家。僅以禮泉縣袁家村為例,這里的接待戶,年收入平均達30萬元左右。咸陽市已形成以禮泉袁家村、興平馬嵬驛為代表的鄉村旅游與民俗文化融合發展模式;以永壽云集生態園、三原金源山莊為代表的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融合發展模式;以渭城大石頭村、秦都北槐村等為代表的農家樂經營模式。僅今年國慶期間,袁家村接待游客105.5萬人次,同比增長35%。馬嵬驛共接待游客113.9萬人次,同比增長3.5%。其中,10月5日單日接待量更是高達21.5萬次。現代農業持續發展,糧果畜菜產業不斷壯大,糧食實現十一年連續豐收,品牌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等初具規模。全市平均優果率達到81.3%,規模養殖率達到70%以上,設施蔬菜面積達到52萬畝,開工建設現代農業園區170個,從業人員4.4萬人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300家,農業生產總值穩居全省第一。

   項目建設成效顯著 有力支撐經濟發展

  全市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推動轉型升級發展的根本出路和基本方法。“十二五”時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預計突破10000億元,是“十一五”的3.4倍。興化大化工、胡家河煤礦、30萬噸/年煤制乙二醇項目等能源化工項目,法士特100萬套同步器、天宏多晶硅、彩虹光伏玻璃四期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的實施,進一步夯實支撐了工業發展。

  西平鐵路、咸旬高速、西安咸陽機場二期、城西快速干道、西咸北環線等一批重大交通設施項目建成,全市公路通車里程15173公里,公路密度達148.34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十一五”末增長10%,全市交通網絡進一步完善。

  東莊水庫項目獲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亭口水庫、柏嶺寺水庫、紅巖河水庫等水利項目加快建設,“十三五”這些項目的陸續建成,進一步緩解咸陽水資源短缺瓶頸,為產業發展和人民生活奠定堅實基礎。

   城鄉統籌步伐加快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全市加快構建中心城市、縣城、重點鎮和新型農村社區良性互動發展格局,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預計2015年全市城鎮化率在49%,比“十一五”末提高5.4個百分點。主城區通過實施“3+6”工程,“三城兩帶”的空間布局基本形成,建成區面積擴大到89.2平方公里,新建城區道路16條、改造道路38條,新增綠化面積135.5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38.2%,城市形象進一步提升,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躋身國家信息惠民試點城市和全國十大智慧城市。

  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堅持城鄉政策一致、規劃建設一體、公共服務均等、收入水平相當,啟動實施了關中城市群核心區建設,加快省市級重點鎮、旅游名鎮、沿渭重點鎮建設,全面放開了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逐步完善了居住證制度。堅持“兩個80%”不動搖,高強度持續性的民生投入和民生工程、惠民便民實事的建設,解決了一批群眾最期盼、最急需、最迫切的困難和問題。

  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全面完成,“雙高雙普”工作全面啟動,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和“蛋奶工程”覆蓋面達到85%以上,受益學生人數居全省第一。

  公立醫院改革深入推進,縣級公立醫院全部實施藥品“三統一”和零差價銷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主要目標任務基本完成,全市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9%,全市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7%。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9.8%。城鎮累計新增就業28.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6%以內。

  以六盤山片區和旱腰帶片區為主戰場,深入開展精準扶貧工作,41.3萬人實現穩定脫貧。預計2015年全市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35000元和10700元,年均分別增長13.1%、16.3%,城鄉收入比由2010年的3.74:1降低到3.27:1。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可持續發展后勁增強

  “十二五”期間,全市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擺在優先突出位置,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著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深入開展“治污降霾·保衛藍天碧水”行動,完成污染治理項目1109個,渭河咸陽段水質基本保持在IV類水質以內,提前一年完成渭河污染治理三年行動計劃,涇河咸陽段水質達到水功能區劃要求。新建污水處理廠11座,新增處理能力32萬噸/天,實現了市域內城鎮生活污水全收集、全處理。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14年市區空氣優良天數216天,超出省考指標76天。

  積極推進退耕還林(草)、天然林資源保護、“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等生態建設工程,累計完成營造林169.5萬畝。全市林地面積達到458.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0%,主干道路綠化總里程達到5652公里。建設濕地保護面積12萬畝,新增灃渭、三原清峪河、旬邑馬欄河3個國家濕地公園,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成為生態文明建設主基調。

   改革開放深入推進 經濟外向度不斷提高

  “十二五”以來,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定后,咸陽加快行政、財稅、金融、價格、投資、國企、城鄉、民生領域等方面的改革,一批關鍵性、引領性的改革舉措陸續推出,為經濟社會發展釋放了大量制度紅利。

  市級部門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取消81項,下放38項,市級行政審批事項精簡率達到39.3%,提前完成精簡1/3的目標。

  率先在全省啟動“四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今年前三季度新增市場主體2.1萬戶。積極探索建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機制,先后兩批推出110個總投資1715億元的示范項目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積極穩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水務集團、紡織集團、鄉村旅游公司正式組建。加快推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預計2015年全市非公經濟占GDP的比重達到52%,比2010年提高3.5個百分點。在省、市重點示范鎮全面開展擴權強鎮改革試點。

  農村土地確權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規范開展土地流轉工作,全市共流轉土地120.5萬畝。

  深入推進省市共建大西安,突出“規劃一體、建設同步”,注重與西安、西咸新區在城市規劃、路網建設等方面的銜接,以及產業方面的合作。

  咸陽抓住一帶一路建設機遇,加強絲路沿線友好城市建設,與韓國慶尚南道咸陽郡簽署了締結友好城市關系協議書,與哈薩克斯坦拉茲市簽訂友好城市意向書,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圣莫妮卡市正式結為友好城市關系的申請正在辦理中。尤其是加強了與韓國企業的交流合作,先后與大韓貿易公社西安館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與韓國泰迪熊集團簽訂國際泰迪熊綜合度假村項目框架協議。規劃了韓國中小企業園,初步確定發展電子信息、文化旅游、電子商務、生物醫藥及醫療美容、智能制造等產業。“十二五”期間,全市累計引進項目1237個,實際完成投資2924.5億元,其中新增外商投資項目16個,實際利用外資3.13億美元,新加坡普洛斯空港物流園、臺灣統一食品、韓國PNT生產基地等一批重大項目落戶咸陽,全市經濟的外向度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