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下旬,在延安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上,市長梁宏賢說,根據“十三五”規劃,延安將加快安塞、甘泉撤縣設區和黃陵、子長撤縣設市的步伐,從而形成“一主兩副”為主干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格局——
2月25日,在延安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上,市長梁宏賢在描繪“十三五”規劃藍圖時告訴各位代表,延安將加快安塞、甘泉撤縣設區和黃陵、子長撤縣設市的步伐,從而形成“一主兩副”為主干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格局。
特殊的歷史、政治地位,決定了延安不同凡響的角色;而撤縣設區設市的號角,使這片具有光榮傳統的革命圣地,又開始一場新的城市化革命。
撤縣設區設市意味著什么
延安自1997年撤地設市后,設置為1區12縣的行政區劃格局沿用至今。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延安城市化率低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難以發揮。
延安自古便有“邊陲之郡”,“五路襟喉”的美譽。1937年,黨中央毛主席進駐這里,延安便成為陜甘寧邊區乃至全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中心。七十八年之后的2015年,延安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提出了把延安建成陜甘寧革命老區中心城市的戰略決策,以使革命圣地所承載的歷史責任與使命,能夠在新的時期傳承和光大。
建設陜甘寧革命老區中心城市,必須拓展思路,有所作為。對此,延安的方法和步驟是,按照“中國革命圣地,歷史文化名城,優秀旅游城市”的定位,堅持舊城改造與新區建設同步推進,同時加快延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安塞、甘泉與延安中心城市“同城化”建設步伐,形成“一城四區”雛形。
“一城”是指中心城市發展核心區,以新城北區為主中心,老城、新城東區、經開發區為副中心,新城西區、萬花、南泥灣、河莊坪等十四個團為框架,構建“一主三副、組團發展”的城市空間布局。
“四區”是指城鄉統籌發展融合區,將延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安塞縣、甘泉縣與延安中心城區“同城化”規劃建設,依托南北向的包茂高速公路和東西向的延延高速公路形成產業發展軸帶,構成“十字形”空間發展主體框架,形成石油化工產業發展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密集區、生態旅游產業密集區、高效農業發展密集區等產業集群。
延安還著眼于未來的大發展,將區域性的輻射和傳帶作用納入了視線,“十三五”期間,黃陵和子長縣將撤縣設市。黃陵和子長是延安一南一北的兩個縣,也是延安人口大縣、資源大縣。高速公路和西包鐵路線都從這里穿過,黃陵縣毗鄰銅川,子長縣緊挨榆林,具有交通、商貿、人文等許多得天獨厚的條件。從2014年起,延安市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開始搞調研,整資料,向省政府遞送撤縣設市的報告。
得知延安在“十三五”期間將安塞和甘泉縣設區、黃陵和子長縣設市后,嘉陵物業主管文建雄興奮地說:“我沒想到延安這幾年發展變化這么快,原來覺得延安建新城就了不起,沒想到要在五年內再設兩個區兩個市,真是越來越有大城市的范兒了!”
所撤縣的優勢在哪里
撤縣設區設市給人最大的啟示是,所撤縣必須優勢明顯。這些優勢除了先天之外,后天的努力也至關重要。
安塞縣是文化部授予的“民間繪畫之鄉”、“剪紙之鄉”、“腰鼓之鄉”和“民歌之鄉”,這些年安塞腰鼓紅遍大江南北,安塞歌手不斷唱響“星光大道”。該縣總面積2950平方公里,土地資源豐富,縣城距延安32公里,處于延安半小時經濟圈,且部分區域已與延安城區連成一片,充分利用安塞廣袤的土地,對于緩解延安城區土地緊缺是有效途徑之一。此外,該縣已探明石油儲量1.4億噸,天然氣儲量也十分可觀;包茂高速橫穿南北,延志吳高速、延(延安)延(延川)高速貫穿東西,216和303省道穿境而過,交通也十分便利;總人口19.4萬人,2015年財政收入27.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480元,農村居民人均收入11464元,就業人口中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達到72.5%。綜合上述條件,已具備了撤縣設區的條件,目前經省政府同意,已報送至國家民政部。
如果說安塞和甘泉縣能夠依靠區位和資源優勢,從眾多縣中脫穎而出,確定設區,那么黃陵和子長縣相對應的人文優勢、縣城規模優勢則為設市創造了先機。
黃陵縣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所在地,有“龍的故鄉”之美譽,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炎黃子孫朝圣地,在海內外中華兒女心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該縣位于延安南端,全縣面積2292平方公里,總人口17.68萬人,去年,全縣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32703元,農村居民收入12386元,非農人口占到一半。
每年清明,陜西都要在黃陵舉行公祭軒轅黃帝典禮,2004年升格為國家級祭祀活動。歷任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親臨黃帝陵視察工作;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新黨主席郁慕明都曾率團親臨黃陵祭拜,振奮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感情。黃帝陵還被命名為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重點風景名勝區、首批5A旅游景區,已成為世界全面了解東方文明起源的窗口和平臺。
黃陵縣城位于橋山南麓,駐地人口近10萬人,占總人口一半以上。按照“一城兩區、人文園區、現代新城”的定位,對老城區只拆不建,規劃保留建筑仿古改造,在縣城以西規劃建設梨園新區,作為黃陵的行政中心和群眾生活居住區,按老城區行政功能和居民搬遷實施,縣城總規劃面積25.7平方公里,建成區已達8.4平方公里。
現在,黃陵規劃館、文化藝術中心、軒轅大道等30多項公共設施建設基本完工,自來水入戶普及率達99%,城市道路鋪設硬化率達100%,垃圾場、污水處理廠、天然氣站等基礎設施完善齊全,沿河景觀工程縣城段已全線貫通,城鎮人均居住面積超過23平方米,縣城綠化覆蓋率達41.6%,城市道路亮燈率99%,以縣城為中心,店頭省級、隆坊市級、田莊縣級3個重點鎮為支撐,侯莊、南河寨等8個新型農村合作社區的城鎮體系已經打造完成。
縣改區、縣改市會對未來產生啥影響
撤縣設區、撤縣設市后,將會對未來產生怎樣的影響?當地人民能否獲益?帶著這些疑問,近日,記者走訪了延安市民政局。
據延安市民政局局長李延明介紹,撤縣設區后,無論在區位、規劃,還是建設上,安塞、甘泉縣將逐步融入延安城區,縮短延安到兩縣的距離,有利于當地的土地、石油、旅游等資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使當地經濟社會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具體地講,就是城鎮化率將大幅提升,更多的人用上自來水、住上樓房,享受許多公共福利娛樂設施。對兩縣而言,有利于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優化延安和兩縣發展空間,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集中有效資源改善城市功能、改善民生,共同打造好“中國紅色旅游之都”。
撤縣設市,對于黃陵縣和子長縣來說,都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能夠更充分發揮兩地的政治、歷史優勢,有利于縣域經濟由農業向工業和旅游業轉型,對兩地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城鎮化建設將會有很大促進,同時也有利于優化政府管理體制,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務能力和綜合競爭力。
在黃陵縣委工作的李偉楠告訴記者,自己大學是在西安讀的,到黃陵就業后心里老想著西安,想調到這個正在國際化的都市工作。最近,聽說黃陵將撤縣設市,感到黃陵未來發展空間也很大,無論是工作環境,還是生活環境,都將上一個大臺階,遠走高飛的想法便漸漸淡了。因為這里既是故鄉,父母又在身邊,自己要在這里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力爭在當地有所作為。 (記者 白云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