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臉是笑容的陳明瑞把手里的10000元現金數了又數。前不久,隴縣城關鎮西街村經濟股份合作社向村民兌現2015年的股金分紅,全村1407名股東總計獲得股金收益171萬元,比上年增長近四成。而在整個隴縣,5萬多農民享受到了產權制度改革、土地流轉等改革紅利。
“過去看別的地方農民當股東,年底有分紅,那叫羨慕!現在,咱也當上了股東咧!”提起這次分紅,陳明瑞笑瞇瞇的。他家祖孫三代7口人,按照基本股合算下來,人均股金收入1500元,加起來一共是10500元。“這是一筆不小的收入,能辦好多事呢!”
給陳明瑞家帶來這筆收益的正是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過去,村集體資產名義上是村集體組織成員共同共有,但實際上是人人都有,人人又都沒有,因為誰也說不清楚屬于自己的那一份究竟在哪兒。通過改革,把村集體資產量化成股份,以股權的方式發放到每位村民手中,變‘共同共有’為‘按份共有’。集體資源產生經濟效益,村民就可從中參與分紅。”城關鎮黨委書記牛英介紹。
2013年6月,西街村率先完成了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成立了經濟股份合作社。股份經濟合作社負責對全村的集體資產進行管理、運營。“把土地交給合作社,省心,孩子也能安心打工不用擔心地沒人種。”東風鎮下涼泉村村民張喜善的話,道出了隴縣下涼泉村探索農村土地經營權改革、推行土地“托管”新模式帶來的變化。
下涼泉村眾鑫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葛建軍說,通過土地托管、流轉、入股等,合作社流轉430戶土地880畝,采取保底分紅方式,即1畝地保證500元收益,流轉金和股金采取實物和現金兩種方式靈活結算。2015年合作社盈利3.2萬元,分紅1.9萬元。
截至目前,隴縣全縣建成農業園區73個,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206戶,土地流轉、土地入股面積達到12.24萬畝。“在現有的土地租金固定收益的基礎上,5萬多農民實現了土地的二次分紅。”該縣農業局負責人介紹說。
梁會平本報記者董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