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陜西省勉縣召開縣政府常務會議,聽取了縣民政局關于陜西全省行政區劃調整協調會議精神及勉縣撤縣設市有關問題的匯報。隨后,勉縣面向全社會開展撤縣設市城市名稱征集活動。據悉,勉縣縣政府已初步將市名擬定為“定軍山市”。
從“孫子故里”到“諸葛亮故里”,從“趙云故里”到“朱熹故里”,不少地方都在打造名人故里。一些沒有名人故里的地方,甚至打起了孫悟空、嫦娥等虛構人物的主意。對此次陜西省勉縣擬借撤縣建市之機更改地名,網上的質疑聲自然不少。公眾質疑地方政府隨意更改地名,折騰歷史文化,亂花納稅人的錢,并非沒有道理。一個地方要改名,不僅對歷史文化銜接造成影響,當地地圖、公章、招牌,方方面面的東西都要修改,勢必增加經濟成本和社會負擔。
但換個角度看,我們對地方改名可以提出質疑,但也應給予其討論空間。此前,好多地方都在做“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事,千方百計挖掘人文、旅游資源,湖北蒲圻市更名為赤壁市、四川南坪更名為九寨溝就是很成功的例子。
面對質疑,勉縣當地并未急于表態和倉促決策,而是廣泛征求民意,征集地名,這種問計于民的姿態值得肯定。筆者認為,在撤縣建市改名決策之前,有幾件事要做。即,充分搜集、整理、展示相關歷史依據;充分論證地方改名的必要性與改名方案的合理性;廣泛征求并尊重民眾意見,特別是當地百姓意見,了解群眾真實意向;在不破壞當地人文環境、歷史文化銜接及保證民生投入與公共服務質量的前提下,地方改名還應經過人大審核,不能由少數領導“拍腦瓜子”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