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王劍記者張維)省水利廳就持續推進節水護水創新昨日印發實施意見,其中提出,以把控水量、保護水質、提升水效為核心,切實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河長制,強化水資源承載能力剛性約束,提升全社會節水護水意識,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和用水方式轉變。到“十三五”末,全省用水總量控制在112.92億立方米以內,地下水壓采1.98億立方米。
適時開展全省水流產權確權工作
意見提出,以全國水流產權確權試點為機遇,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科學編制水資源節約保護規劃。要以渭河水流產權試點確權試點取得的成功經驗為基礎,適時開展全省水流產權確權工作。出臺省級“十三五”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和水資源保護規劃。加強規劃實施管理,力爭把進國家規劃盤子的項目樹在陜西江河上。
“十三五”末創建100家節水型企業和社區
到“十三五”末,全省實現節水灌溉面積1760萬畝,其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760萬畝,年節水量5.8億立方米。以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管為突破,縱深推動節水型社會建設。聯合相關部門實施全民節水行動計劃,全面推進各行業節水。到“十三五”末,創建省級節水示范縣(園區)20個,創建100家節水型企業和社區、50家水效領跑者。
水源保護區內農家樂旅游垂釣限期清除
依法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以省政府批準劃定的151個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和大中型灌區水源為重點,限期清除水源保護區內違章建筑和排污口,取締網箱養殖、農家樂、旅游垂釣等活動。加強水源地水質檢測,全面提高水源地監控和預警能力。按規定定期向社會公布飲用水安全狀況信息,確保城鄉居民飲水安全。
落實不力的地方約談通報
全面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把市縣級行政區農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完成情況、水資源“三條紅線”控制指標、河長制績效考核評價指標等納入各級黨委、政府考核評價體系和生態補償考核體系,強化季度和年度考核,對落實不力的地方,采取約談、通報等措施予以督促落實。對因盲目決策、工作失誤造成水資源浪費、水環境破壞等不良后果的及時啟動問責機制;對因失職、瀆職導致江河庫渠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依法依規追究相關單位及人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