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搖紡線車、犁耙、風箱、碾子……這些曾經在農村生產生活中發揮巨大作用的老物件,如今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為了留住這份農耕文化記憶,咸陽八旬老人馮強仁制作了多種老式農具,并在家中開設了“農耕文化展覽館”,再現微縮版的農耕史。
“你看,這是一架手搖紡線車,是我按照1∶10的比例制作的。”在家中的展廳內,老人拿起一架手搖紡線車對記者說,“這可不光是擺設,實際也能使用,真的農具可以用斧子、鑿子之類打眼、取卯,但比例縮小以后,只能用小刀、電鉆等工具精細操作,稍有不慎就會成為廢料。這架縮微版紡線車看起來很簡單,工藝卻一樣不能少,我前后花了3天時間才制作完成。”
馮強仁老人是木工出身,家里的家具等物件,都是他親手打制的。因此,他對傳統手工藝有著深厚的感情。“隨著現代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年輕人逐漸忽視了傳統農耕農具,對于傳統農具知之甚少。我希望通過陳列展示,使當下的年輕人能夠了解傳統的耕作,了解中華傳統文化,這也是我辦‘農耕文化展覽館’的初衷。”馮強仁老人說。
從2018年起,馮強仁老人就開始為他的“農耕文化展覽館”做籌備工作,從繪圖、選料,到精心制作,老人忙得不亦樂乎。“每天聽到敲敲打打的聲音,心里就會踏實許多。看著家中展品一件件多起來,真是有說不出的成就感。”馮強仁由衷地說。目前,老人已經制作了150余件微縮版農具,碌碡、木锨、犁鏵、架子車、推耙等農具琳瑯滿目,小巧精致,所有農具制作都采用傳統的榫卯結構,一點一滴皆是匠心獨運,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十畝地、八畝寬,里頭坐著女兒官;腳一踏、手一扳,噼里啪啦都動彈(織布機)”“四四方方一座城,里頭下雪外頭晴(籮柜)”。除了制作農具外,馮強仁還細心地把關于各種農具的歌謠也收集起來。“這樣可以讓觀眾在參觀實物的同時,對相關的民俗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馮強仁說。
在馮強仁的影響下,他的兒子馮亞慶由過去的不理解不支持,變為積極參與其中,父子齊心,共同為“農耕文化展覽館”建設貢獻力量。
現如今,81歲的馮強仁依然精神矍鑠,他將繼續制作木制紡車、手搖風箱等過去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農具,這也是他當前的愿望——活到老做到老,把傳統手藝保護傳承下去。
記者手記
細微處見“工匠精神”
楊小玲
馮強仁說,以前做木工活兒是為了生計。現在雖然生活好了,不用再終日奔波忙碌,但總感覺生活中缺少了點什么東西。直到他重拾老手藝,開始籌備“農耕文化展覽館”,才找到了久違的充實感和滿足感。“做這些農具不僅讓我有了精神寄托,也能給世人留下農耕文化的記憶,這讓我覺得我的所作所為非常有價值。”說這話時,老人眼里有神、聲音洪亮。
從2018年至今,馮強仁居于一隅,使出渾身解數,將技藝、熱情、心血傾注于作品的每一個細節中,得到了參觀者的普遍贊譽。
像馮強仁這樣的普通人,對事業專注傾心,對細節追求完美,對技藝不斷磨礪,雖然沒有鮮花和掌聲,但這樣的生活狀態和精神品質,讓他們身上散發著光芒。隨著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曾經的一些老手藝因與現代生活不相適應而逐漸消失,但其中蘊含的“工匠精神”卻永不過時,仍然需要傳承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