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貨名牌如何搏擊資本市場

  本土品牌在合資或被收購后發展不盡如人意,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部分資方收購的目的就是為了消滅競爭對手、占領市場。另一方面本土企業發展一旦面臨資金、技術等瓶頸,就需要引入戰略投資者,被動讓出控股權。當然,文化、地域方面融合的原因也確實存在。

  如何看待品牌收購行為?格力集團的負責人董明珠在不少場合提出,當年有外資企業愿意花巨資收購格力,她沒有答應。如今,在科技創新、市場占有率方面,格力無疑已是世界級的知名企業。一些民營企業家選擇比較好的時間點選擇被巨頭收購,“落袋為安”思想可以理解。但是,從產業保護的角度看,對于被收購企業可以說是極為不利。辛辛苦苦做起來的品牌,一經出售,就被雪藏,或者發展停滯不前。此前積累的市場、口碑都遺失殆盡。做一個品牌不容易,做大了想要維持下去似乎更是國貨品牌、特別是民營企業遇到的問題。在希望做大的愿景下,資本拋出橄欖枝時,要做到維持對企業發展的話語權更屬不易。不接受資本拋出的橄欖枝,持續深耕行業的國貨品牌需要耐得住寂寞。而且,在更多的國貨品牌被資本收購形成的行業壟斷其實對于本土產業的影響更值得注意。

  僅就外資收購案例來講,這些年外資已經觸及國貨的多個領域:日化行業,歐萊雅收購羽西、LV基金入股丸美,1994年被聯合利華收購的中華;食品行業,金龍魚、統一等知名企業都有外資控股,上世紀90年代被印尼金光集團收購的華豐方便面、2003年被法國達能收購的樂百氏;2005年被寶潔收購的南孚電池最終退出海外市場競爭,都是血淋淋的案例。

  所以,未來,我們還吃得到本香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