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些企業為啥退
如同人的生老病死一樣,企業的發展也會經歷各種各樣的起伏階段。市場上有進入的企業,就會有退出的企業。觀察這次退出的規上工業企業,我們會發現他們退出的原因多種多樣,但究其根本,無外乎客觀的外界大環境所致和企業自身原因。
客觀上,中國經濟早已進入了新常態,告別了過去那種粗放式增長的局面。一是受煤炭、石油、鋼材價格下跌影響,部分煤炭開采洗選、石油開采及鋼材生產企業虧損嚴重,其上下游產業鏈企業均受影響;二是資源枯竭,迫使部分采礦企業及以相應原材料加工為主業的企業停產關閉;三是經濟形勢低迷、市場供求不旺、產品滯銷導致企業被迫停產關閉;四是企業政策性關閉,包括環保指標超標、產能落后等情況。
事實上,在今年2月17日省政府召開的專題會議上,省委書記、時任陜西省省長婁勤儉就曾研究部署煤炭、鋼鐵行業去產能工作。他強調,要認真按照國家部署,系統謀劃,用活政策,全力化解過剩落后產能,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經濟穩定增長;要在科學研判、全面摸清底數的基礎上,盡快制定落后產能退出方案;要采取多種渠道妥善安置分流職工,認真落實各項社會保障政策,切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確保企業有序運轉、社會和諧穩定。
對全省企業影響
在規上企業進進出出的表面現實下,也包含有對于國家經濟轉型和升級換擋的訴求。此次陜西退出的規上工業企業中,重組兼并14家,占總量7.7%。根據陜西省統計局的分析,實現轉型的規上企業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是企業融入集團公司轉型升級隊伍。二是企業自發從“弱、小、散”向“提高產業集中度戰略”轉型。
在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下,企業跨行業轉型成為突破發展困局、開拓發展空間的重要途徑。退出規上工業企業中,26家轉換行業,占總量14.4%。企業跨行業廣泛,包括貿易、服務業、房地產、建筑業等,90%以上轉型為三產企業。例如從服裝生產轉為服裝生產兼銷售,且銷售份額大于生產;從節能門窗生產轉為商品租賃、物流;從印刷業轉為圖書批發。在跨行業轉型過程中,以上企業將單一的生產結構發展成多元化、綜合性的集合體。
跨行業轉型企業雖然暫時退出規上工業行列,但絕大部分都會以新的發展規模和良好發展前景出現在限額以上貿易企業、規模以上服務業等其他“四上”企業隊伍中。目前,轉行企業中已有4家達到限額以上貿易業發展規模,1家初步具備規模以上服務業發展規模,2家獲取建筑業資質等級,成為新行業中的生力軍。
僵尸企業的清理
企業退出機制的常態化,正在日漸成為我省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標志。在去年181家企業退出規上企業的基礎上,2016年我省還有一批待退出的企業。
在3月份省國資委印發的《關于切實做好2016年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工作的指導意見》中,省上提出要堅決打好去產能和清理僵尸企業攻堅戰。意見要求,各集團公司清查所屬企業過剩落后產能和僵尸企業情況并制定處置工作方案,積極爭取中央專項獎補資金,依據國家和我省有關政策,通過創新發展一批、重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的路徑,力爭用三年左右時間堅決淘汰“僵尸企業”、高污染企業、產能過剩領域無競爭力企業,妥善安置分流人員,促進企業提質增效。
不僅僅是過剩的產能要退出,在第一和第三產業,也有企業在退出。4月12日,全省農業產業化暨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工作會議在西安召開。記者了解到,在456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中,已認定385家龍頭企業動態監測合格,保留其龍頭企業資格;71家重點龍頭企業因不符合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相關標準和要求,監測不合格,取消資格。同時,遞補83家企業為“陜西省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
“省級重點龍頭企業2年進行1次監測評審,所有監測不合格,被取消資格的龍頭企業,不得使用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稱號,原則上不再申報省本級財政資金扶持的各類農業項目。”省農業廳產業化處有關負責人表示。
針對以旅游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省政府辦公廳日前出臺的關于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實施意見中,陜西將建立旅游企業、從業人員誠信記錄制度和退出機制,對管理秩序混亂的等級景區、星級飯店予以警告或摘牌處理,對嚴重違法的旅行社依法吊銷旅游經營許可證。記者 張權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