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教孩子做竹扎老人教孩子做竹扎

  一根小竹棍,經過切割、打孔、穿插、粘接,構成了鐘鼓樓、八大怪、古灞河橋橋墩、展翅的孔雀、故宮的角樓,一個個精巧絕倫又極具藝術感的造型。不論是動物、人物還是建筑,在經金山老師傅手里都那么信手拈來,惟妙惟肖。

  竹扎始于宋朝,2011年被列入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入選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今年72歲的經金山老人則是這門家族手藝的第十六代傳人。每月得到的政府補貼和參加各種展覽活動的機會,經老師傅最看重的還是對這門手藝的推廣和正名。

  除了自己日常的創作,經老師傅還是一家小學課外興趣班的竹扎老師。6個學生一個班,第一個興趣班的學生從兩年前開始跟著經老師學習,眼看6月份就要小升初了。

  上個月,第一批學生陸續請假,經老師在四年級和五年級同學中,又收了第二批興趣班,班上依舊是六個學生。

  經老師說:“我每周給興趣班的孩子們上兩節課,孩子們喜歡最重要,但是也不能太多學生,我年紀大了人多了就顧不過來了。這批學生今天是第四次上課。”

  在現場記者看到,孩子們學的是小羊,經老師手把手教孩子們選材,設計,打孔、拼接。有孩子沒見過真羊,經老師還特別貼切的用動畫片喜羊羊和灰太狼舉例子。

  帶學生的同時,經老師的創作一刻也沒有停歇,在經老師的原創作品展覽室里,200多個大小不同,造型各異的原創竹扎作品逐一呈現。

  經老師說:“容易落灰,我每周都要來打掃一遍。竹扎的原材料選擇非常重要,竹枝不能太嫩也不能太老,扎一只10厘米的竹馬就需要3天時間,將竹條用酒精燈加熱再等待冷卻就要耗時小半天,最簡單的作品也需要十幾個部件的組接,后期的編組、鉚竹、涂色更是絲毫不能馬虎,作品古灞河橋更是經過多次設計修改,經過一年多時間不斷完善才最終完成。而最近正在籌備制作丹鳳門造型竹扎”。

  拿著自己的寶貝,經金山頗為不平,覺得自己所花費的功夫未能獲得足夠的認可,許多人對一些竹扎給出的價格低得讓他震驚。究其原因,買家只看到了原材料成本,而忽視了老人的手藝,選擇留住尊嚴不降價成為經金山的唯一手段,常年下來自己的作品除了展示還是展示,這門手藝多年來幾乎未帶給他些許收益。

  經老師說:“靜下心來,構思創作,不僅僅是作品,對自己也是一個修煉的過程,而這本身對年輕人的浮躁狀態就有很好的凈化作用。”盡管市場不買賬,經老師還是希望能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本報記者 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