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趙爭耀)1月26日,記者從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考古工作者在位于富平縣宮里鎮的桑園窯址考古中,發現了500多座窯爐,是迄今已知的唐代 規模最大的磚瓦窯場遺址。專家根據窯場出土的鴟吻、獸面磚等建材分析,此窯群與唐中宗定陵陵寢、地宮建設密切相關,甚至很可能部分供應了其他城池建設的需 求。
據介紹,2013年至2014年,省考古研究院對該遺址進行了發掘,發現了保存完整的窯爐、取土與初加工土料的場所、坯泥堆積坑和 窯后排水設施,了解了窯場燒制中的分工情況。“經調查勘探,估計窯爐總數量超過500座,目前已經揭露的窯爐26座,皆為馬蹄形半倒焰式饅頭窯,由窯門、 窯室(火膛、窯床)、吸煙孔、煙室、煙囪等組成,大部分窯爐頂部不存,少量窯爐保存完整。”省考古研究院專家于春雷說,已發掘的窯爐有兩座窯壁上發現修建 窯爐時工匠留下的頗顯書法功力的文字,還有部分繪畫作品,說明當時修建窯場的工匠中有文化水平頗高的人員參加。發掘中出土裝了部分坯件但未使用即廢棄的窯 爐,說明裝坯和掏窯分別由不同的人群承擔。整個窯場各環節分工明確,每個工種都有技師,這些技師或許就是文獻記載中的唐甄官署下轄的“巧兒匠”“長上 匠”。
根據對唐代帝陵進行的考古工作證實,唐十八陵中,有十一座都在附近發現有磚窯遺存,數量在三至七座不等。與定陵同位于富平縣的豐 陵附近也有三座磚瓦窯,說明修建唐陵的同時建窯是通常的模式。另外,通過與定陵下宮所使用磚瓦的比對,兩地磚瓦類型一致、紋飾一致。據此可以判斷,修建定 陵所用的磚瓦均來自于桑園磚瓦窯址。“目前十三組窯爐中,只發掘了六組,且多靠近南部,時代特征不晚于中宗前后,但也沒有到初唐。”專家表示,桑園磚瓦窯 所在的富平縣,在唐代初期就有燒造磚瓦的成熟技藝,在富平縣銀溝遺址發現有兩排一組的陶窯,形制與桑園窯址相同,時代在高宗武則天前后。銀鉤遺址距離桑園 窯址僅11公里,桑園是否也于初唐就開始燒窯,還有待于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