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莽年代

  1月9日清晨,北方的隆冬寒風凜冽。煤老板陳宜先早早在太原府西街一家酒店門口等待。他計劃帶著我們去他的煤礦。

  陳宜先的煤礦位于昔陽縣三都鄉。昔陽縣別名樂平,毗鄰河北,是山西產煤大縣,其煤礦主要分布在李家莊鄉、樂平鎮、大寨鎮、三都鄉。

  從太原到昔陽驅車需要兩個多小時。一路上,大眾途銳V8越野車在高速公路上飛馳,陳宜先坐在副駕座位上,滔滔不絕講述著他16年來的山西經歷。

  但作為個體,屬于他的往事不過是產業洪流中的滄海一粟。

  改革開放后,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煤炭的需求量劇增。作為煤炭大省,1980年,國家作出了建設山西省能源基地的決策,重金支持煤炭產業。3年之后,國家再次放寬對煤炭行業的管理政策,鼓勵發展鄉鎮小煤礦。

  1993年,國家放開了除電煤以外的其它煤種銷售價格,煤炭價格開始上漲的同時,小煤窯也隨之遍地開花。公開數據顯示,到1997年,僅有證煤礦數量就達到10971座,更有無數私自開采的小煤窯隱藏在監管體系之外。

  小煤礦私挖亂采,重復生產,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彼時,私人開采煤礦并不被允許,只能掛靠,以村集體的名義建礦。

  “名義上是集體開礦,實際上則是私人投資。”山西臨汾一名煤老板鄭爽對本刊記者說。

  鄭爽正是在這個時期進入煤炭行業,他從當地村里承包下一個煤礦,按照他的話說,在2001年之前,他幾乎沒有賺過錢,甚至賠了不少。

  公開數據顯示,1996-1997年,煤炭產業投資增長率分別是13.8%和17.6%。此時也是小煤窯爆發式增長的時期。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在此背景下,山西省曾在1998年整頓過一次煤炭產業,取締私開煤礦1453座;次年,再度關閉1565座布局不合理的煤礦,縮減生產能力4399萬噸。但這次整頓并不徹底,無證開采的煤礦依然大量存在。

  即便生產風險大,工作環境惡劣,但同時期產業背景下,煤礦工人的工資仍比其它職業高出不少,這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務工人員蜂擁而至。頗具戲劇命運的是,在此后的十余年時間里,早年奔涌至此的底層礦工們中,不乏少數歷經九死一生的起伏,最終告別了陰冷潮濕的礦井,搖身一變成為了富甲一方的煤炭大亨。陳宜先便是其中之一。

  亞洲金融風暴后,國內煤炭市場需求下降。像鄭爽這樣剛剛投入重金承包煤礦的煤老板卻在煤礦剛要產煤時遭遇煤價大跌,損失慘重。1998-2000年間,煤炭產業的投資也大幅下降,來自中國煤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兩年間年均下降了19.3%。

  “煤炭市場是從2001年起步,2001年前所有煤礦是負債的,煤礦都是承包而來,大多不掙錢。”鄭爽說。

  一位熟悉山西煤炭圈的人士稱,對于山西煤老板而言,2003年是一個坎,在這之前行情很差,煤礦出售幾乎無人問津。

  群體覺醒

  煤炭產業從2002年開啟了高速增長。來自第三方研究機構的一份數據顯示,2002-2005年,煤炭產業的投資年均增長達到50.6%。2006年增幅雖然下降,仍達到27.1%。

  從2003年開始,喬振杰的烏蘭色太煤礦經營有了起色,從此之后再也沒有賠過錢。這一時期,不斷有人加入到喬振杰的煤礦上來,最多時,烏蘭色太煤礦的股東數多達10個。

  “但2005年的時候有6個退出了。他們是看到當初的投入已經翻了十倍,希望能夠退出套現。”喬振杰說。

  不過,伴隨著煤炭行業高速增長的是全國礦難事故迭起。2002年,山西發生煤礦事故184起,501人死亡;次年,發生煤礦事故159起,死亡496人。

  另一組數據顯示,2004年中國產煤16.6億噸,占全球的33.2%,但是全國礦難死亡人數高達6027人,占全世界礦難死亡總人數的80%。

  對于山西煤老板而言,2003年是一個坎,在這之前行情很差,煤礦出售幾乎無人問津。

  2004年1月12日,張寶順出任山西省代省長。但他上任不到1個月,便遇礦難事件。當年2月5日,臨汾市汾西縣和晉中市靈石縣交界的兩個村,私開礦井相互打通后,為爭奪煤炭資源相互扔炸藥,造成29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