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增加收入不能只靠門票
景區想要增加收入的行為無可厚非。而增加收入,對一些景區來說,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門票等途徑來增收。目前門票收入仍是相當多旅游景點的主要甚至唯一謀生之道。全國各大旅游景區門票動輒漲價,從表面上看與運營成本上升有直接聯系,但實際上是一種扭曲的“門票經濟”,與思路不寬、創新不足關系更大。
陜西作為旅游大省,去年一年全省接待境內外游客14.14億人次,但現階段,門票收入依然是陜西旅游業收入的主要來源,占到旅游總收入的70%左右。門票經濟所占比例之高,不得不讓人深思,只靠門票經濟,陜西旅游能否長遠發展。
統計顯示,國內5A級景區平均票價早已邁入“百元時代”,其中7.19%的景區門票價格在200元以上。據中國旅游研究院與攜程旅行網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從國內游客看,門票支出占旅游消費最重的游客比例較大,達21.92%。而門戶網站上一項超過1000名網友參與的調查顯示,89.2%的網友認為“景區門票太貴了,門票支出已經嚴重影響旅游熱情。”中國門票價格的平均水平占人均GDP的比例接近1%,是其他國家的10倍以上,堪稱世界第一。
高票價不僅擋住了游客的腳步,也讓《國民休閑計劃綱要》提出的穩定景區門票價格、逐步實行低票價成為空談。
旅游是包括吃、住、行、游、購、娛在內的一個系統,其中娛樂和購物彈性最大,吃、住也有廣闊空間,門票只是整個旅游價值鏈的低附加值部分。旅游業要謀求長遠發展,讓消費者有更愉悅的旅游體驗,就必須轉變旅游業發展方式,將“門票經濟”轉型為“產業經濟”、“消費經濟”。
從長遠來看,地方政府不應只算計門票的“小賬”,還要看到降票價所帶來的“大賬”。因為擺脫“門票經濟”能延長旅游產業鏈,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收益,還有社會效益。
所幸“門票經濟”的弊端已經引起相關業者的重視,“大旅游”的概念因此應運而生,大旅游包括了由衣、食、住、游、購、娛旅游業六大要素形成的主導產業和包括旅游產品等與其直接相關的輔助產業,以及由于經濟、技術聯系而間接相關的大旅游關聯產業共同構成的綜合性產業體系,它謀求的是整個大旅游產業系統整體效益的最大化。“大旅游”經濟的發展模式不僅將加速旅游產業化進程,促進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并能有效地發展當地經濟,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協調發展。
比如作為熱門旅游城市的杭州,擁有著全國知名的景點西湖,每年前往觀光的游客數不勝數,假若單單發展門票,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但從2003年起,杭州提出“免費西湖”的理念,對環湖公園景點開始實行免費開放。景區每年因此直接減少門票收入2530萬元,但景點的免費帶動了景區商業經營價值的提升,免費帶來了巨大的人流量,人流量的洶涌使得景區內租金等水漲船高,景區及全市旅游收入不減反增,免費開放使景區管理部門增收逾億元,帶動了杭州旅游產業新增經濟效益上百億元。單單去年黃金周七天就實現了旅游收入98.39億元。
江西省在這方面也走在全國的前面:為破解對“門票經濟”的依賴,塑造景區品牌,江西省連續多次在全省范圍舉辦旅游景區免票月活動。一次全省113家旅游景區的免票月活動,就向國內外游客直接讓利超過14億元。
“大旅游經濟”是最終目的與方向
邁向“大旅游經濟”,毫無疑問是陜西旅游發展的目標與方向。2015年5月27日,省政府出臺《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中提出要積極推動旅游產品向觀光、休閑、度假并重轉變,推動旅游開發向集約型轉變,推動旅游服務向優質服務轉變。
而在突破門票經濟藩籬過程中,自然也要面對許多由此帶來的問題,比如門票的降低帶來人流量的增加,就對景區的服務、設施、管理等有了更高要求,提高服務、設施水平需要更多投入,這對景區來說也是不小的考驗。但經濟發展不能只算眼前帳,提高了景區的整體水平,才能讓景區獲得更長遠的發展。
改變不可能一蹴而就,這需要地方政府的扶持,景區的投入,雙方配合完善接待設施、改善消費環境、拓展消費市場、培育消費熱點,需要循序漸進,吸引相關產業要素向景區集聚。
改變景點旅游模式、旅游產品結構單一的現狀,發展和旅游密切相關的周邊服務產業,優化產品結構,延伸產業鏈條,實現旅游業多元化發展,降低“門票經濟”在旅游消費中的比重,推動旅游業向“產業經濟”轉型升級,才能讓旅游業走出“門票經濟”,走向“大旅游”時代。
編后語:舍一時功利,才能求長遠興盛。很明顯,“門票經濟”思維不符合旅游業發展方向。未來,旅游業要逐步跨越“門票經濟”的低級發展階段,要把旅游產業鏈做長,把旅游產業做大,通過優化游客情景體驗,延長游客停留時間,帶動住宿、餐飲、購物等旅游相關消費,從中獲取更大的整體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