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子饃

  起源:石器時代

  蒲城縣石子饃歷史非常悠久,石子饃具有明顯的石器時代“石烹”遺風。

  據傳:“神農時食谷,加米于燒石上而食之”(《古史考》)。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于燒石之上,燔之使熟也”。這就說明,石子饃是由遠古的“燔黍”演變而來的,經過了一個長久流傳,不斷改進的過程。唐代叫做“石鏊餅”,并曾以此餅向皇帝進貢。到了清代,石子饃傳入江南,袁枚嘗罷,大加贊賞,稱之為“天然餅”。石子饃是用燒熱的石子作為炊具烙燙而制成的饃。

  鍋盔

  起源:唐代

  乾州鍋盔是陜西省獨特的漢族傳統小吃之一,其外觀呈圓形,饃邊壓成帶輻射狀的一高一低的波紋,火色均勻,看上去宛如一個大菊花圖案。其顯著特點是:邊薄心厚,表面鼓起,饃瓤干酥,色形美觀。用手掰開,層層分明;用刀切開,狀如板油。聞著香,吃起酥,回味無窮,耐饑,耐貯,攜帶方便。

  相傳,當年修筑乾陵(即唐高宗與武則天的合葬墓)時,動員了眾多的工匠、民夫、士兵,吃飯問題供應不上,有的士兵就用面粉制成餅坯,放在頭盔里在火上烤熟而食,這種餅不但味道香酥,而且還便于貯存,被當地民間運用。因為餅是以頭盔代鍋而制,故名鍋盔。

  攪團

  起源:三國時期

  傳說中是諸葛亮當年在西祁屯兵的時候(西祁就是今陜西的岐山縣),因為久攻中原不下,又不想撤退;士兵清閑無事,就在那里大力發展農業,以供軍糧充足。

  老吃地方的面食,軍中都很厭倦了,也是為了調節軍隊士兵的想家情緒;于是諸葛亮就發明了這道飯食。不過那時的名字不叫攪團,而是叫水圍城。

  甑糕

  起源:西周

  甑是一種底部有小孔,可放置在鍋上蒸食物的古老炊具,靈寶俗名勁子,故而甑糕也叫勁糕。甑糕的古老,首先表現在它的炊具上,它是使用由最古老的蒸具“甑”演變而成的甑鍋蒸制而成,這也是它得名的原因。陶甑蒸出來的質量最好。

  甑糕除了炊具古老以外,它又是由中國3000多年前西周時期王子專用的食品“糗餌粉糍”演變而來的?!吨芏Y·天宮》有羞籩之食糗餌粉糍的記載,“粉糍”是在糯米粉內加入豆沙餡(古時叫豆屑末)蒸成的餅糕。

  先秦的“粉糍”是在糯米粉中加入豆沙餡蒸成的糕餅,并不放棗,到了唐代才發展成棗米合蒸。唐代,韋巨源宴請中宗皇帝的“燒尾宴”中的“水晶龍鳳糕”和如今的甑糕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