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皮

  起源:秦始皇時期

  陜西漢族特色小吃之一,又稱陜西涼皮。涼皮分為米面皮和面皮兩大類,米面皮實為米皮。據(jù)傳涼皮起源于(公元前231—前2l3年)秦始皇鼎盛時期。《長安縣志》描述涼皮的起源有這段文字:相傳,秦始皇在位時,有一年關(guān)中大旱,灃河缺水,戶縣秦鎮(zhèn)一帶稻子干枯。百姓心急似火,官府還催逼納貢大米,坑得大家無法,只好在田里挖井澆地,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長出了稻穗。可收割后,碾出的大米又小又干巴,根本沒法向皇帝納貢。大家正在發(fā)愁的時候,有個叫李十二的,用這種米碾成米面,蒸出了面皮,大家吃后,個個稱奇。

  李十二帶著面皮,和納貢的人來到咸陽。秦始皇見貢米又少又差,傳旨問罪,李十二急忙跪奏道:“此米雖差,卻能制出佳肴,今奉上面皮,望萬歲御品。”秦始皇吃了面皮,其味甚美,頗感稀奇。這才赦了眾人之罪,并讓李十二天天蒸上幾張面皮供他食用。

  臘汁肉夾饃

  起源:三國時期

  西安馳名的風味食品。臘汁肉以豬肉為原料,其歷史可追溯到戰(zhàn)國時代,那時稱“寒肉”,唐代又稱“臘肉”,世代流傳,歷經(jīng)演變。

  臘汁肉的特點是色亮紅潤、軟爛醇香、肥肉不膩、瘦肉不柴、入口即化、久貯不變,與臘汁豆腐干、雞蛋細切拼盤,為佐酒好菜。用“虎背鐵圈菊花心”的白吉饃夾著吃,是快餐美食。

  牛羊肉泡饃

  起源:西周時期

  最早為西周禮饌,歷史悠久。據(jù)史料記載,牛羊肉泡饃是在古代牛羊羹的基礎(chǔ)上演變而成的。古代許多文獻,如《禮記》以及先秦諸子,都曾提及牛羊肉羹。

  最初多用于祭祀及宮廷御筵。西周時曾將牛羊肉羹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戰(zhàn)國策》記載中山國君,由于一杯羊羹而激怒了司馬子期,怒而走楚,說楚王伐中山,招致亡國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