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時節,關中依然春寒料峭,路上行人紛紛前往周邊墓園,或祭奠親人,或踏青賞春,好一派喧囂擁堵。不得已中,記者把目光投向了平原的遠方,投向了歷史的深處,沿著拱衛關中的六大邊關要塞,踏著“草色遙看近卻無”的古道,拂去歷史的煙塵迷霧,尋訪先祖的足跡。 從今天起,本報對這次尋訪之旅進行連續報道,以表達對我們中華先祖的緬懷和敬意,敬請讀者關注。

從五丈原北望,列車正在關中平原上奔馳。從五丈原北望,列車正在關中平原上奔馳。
油菜花香滿關中。油菜花香滿關中。
黃河與渭河交匯處的關中平原。黃河與渭河交匯處的關中平原。
從驪山眺望關中平原。從驪山眺望關中平原。

  本報記者 韓秀峰文\圖

  朋友,你知道我們生活的腳下的這片土地為什么叫關中、關中平原、渭河平原和“八百里秦川”么?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關中平原,了解她的來龍去脈,了解她的地理坐標,了解她的歷史貢獻,了解她的邊關要塞。那么,記者帶您走近那個久遠的、美麗的、文明的、懷念著的關中平原——

  究竟哪里是關中平原

  鋪開中國地圖,如果您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關中平原位于中國現有版圖的中部,幾乎處在圓心上。因此測量中國大地坐標的原點在這里,測量時間的原子鐘也在這里,這里是中國時間和空間的原始點。

  要想了解地處“大地原點”上的關中平原,自然要從“關中”這個名稱開始。“關中”這個稱謂,最早始于戰國時期。由于這塊土地地處暖溫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水草豐美,是原始農業最發達的地區,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在那個諸侯割據、群雄爭霸的年代,為了防備敵國的進攻和進攻敵國,在我們居住的這片屬于秦國的土地的四周,西面設有大散關,東面設有函谷關,南面設有武關,北面設有蕭關,所以把圍攏在這四關之中的地方就稱作“關中”(后增東方的潼關和北方的金鎖關兩座)。《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等都是對“關中”一詞的最早記載。

  因為地處潼關以西、寶雞以東的平原地帶,所以人們叫她關中平原或關中盆地。關中平原介于橫貫陜西的秦嶺和渭北北山山系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海拔約325~800米,長約360公里。南北寬窄不一,東部最寬達100公里,西安附近約75公里,眉縣一帶僅20公里,至寶雞逐漸閉合成峽谷。

  在這里有必要介紹一下人們比較生疏的“北山”。在因毛澤東詩詞而聞名天下的現今寧夏涇源縣的六盤山,其余脈向南延伸到隴縣和寶雞西部,稱為隴山,向東的一支延伸到千陽、鳳翔、岐山、永壽,與北山相連接。而“北山”則泛指陜北黃土高原南緣與關中盆地過渡地帶的一系列以灰巖為主的石質山丘。北山山系分為南北兩列,北列為低山丘陵,主要峰嶺有鳳翔縣的老爺嶺、永壽縣和麟游縣之間的永壽梁、旬邑縣的石門山、宜君縣的廟山、韓城市的大嶺等;南列丘陵山地自西向東有岐山縣的岐山、東崛山,扶風縣的瓦罐嶺,乾縣的梁山,禮泉縣的五峰山、九嵕山,涇陽縣的北仲山、嵯峨山,富平縣的將軍山、金粟山,蒲城縣的堯山,合陽縣的梁山等,兩列山地之間分布著寬20~30公里的黃土臺原,這就是陜北黃土高原與關中平原的分界嶺。

  關中因四面高山環繞,所以地勢險要。南面有秦嶺連綿,隔絕南北;北面有北山山系,阻隔了西安與北方的交通;東面有崤山縱列,作為西安的屏障;西面有汧山、隴山相接,抵擋了西北面少數民族的侵擾。在古代交通和武器落后的情況下,關中守軍只要堅守四面山嶺間的關隘,敵人是難以攻入關中的。因此古人謂關中“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這也成為不少帝王選擇在關中建都的原因。

  那關中平原為何又叫渭河平原呢,這就不能不說說渭河了。

  記者綜合大量材料發現,作為黃河的最大支流,渭河的發源地就很雄奇,她雖然發源于甘肅省渭源縣西南的鳥鼠山,但這里竟是黃土高原邊緣與秦嶺西端兩大地質構造的交匯帶,又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連接處,由此看來,渭河也是出身“豪門”。

  渭河從發源地一路向東,流經甘肅、寧夏和陜西三省,全長818公里,在陜境內502公里,流域面積6.71萬平方公里,占我省總面積的三分之一。難怪她能夠創造出這么壯美的一片平原,成為關中的“母親河”,最終也使自己匯入黃河而歸于大海。

  由于是她沖積而成的平原,所以關中平原又叫渭河平原;加之她曾是春秋戰國時的秦國故地,東西長度有720多里,陜西人就號稱她為“八百里秦川”。

  渭河確實是陜西的生命河,是關中的母親河,因為在她的陜西流域里,居住著2500萬以上的三秦兒女,他們又耕耘著全省56%達3.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貢獻著65%的國民生產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