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網訊(陜西廣播電視臺《第一新聞》記者 黃挺 楊燁)在近兩年的節假日旅游統計中,大家發現傳統的熱門景點雖然總體人數不少,但爆滿扎堆的情況正在逐漸減少,反而是一些民俗鄉村游越來越受歡迎。但在采訪中不少游客反映,如今鄉村游的項目地點越來越多,但總感覺一個地方和另一個地方有些太像了。

  五月二號上午十點多,記者來到咸陽市禮泉縣袁家村,盡管清晨大風降雨,不過還是有不少游客風雨無阻,來到景區時正趕上雨過天晴。走進景區,一眼望去全是游客的身影,手上拎著土特產,嘴里嚼著小吃,扶著老人,抱著孩子,大伙隨著人潮在不寬的小街里走著,不時還得注意腳下,別踩到前面人的鞋,別掉進路邊的水渠。

  來自漢中的游客張老先生說,五一期間,他稱的上是專業鄉村民俗游,周至水街、馬嵬驛、袁家村,一個都沒落下。

  漢中游客張先生:“類似的地方都是以吃為主,以關中特點面食為主,突出農家小院特色,再一個就是突出古色古香。”

  記者:“感覺重復像一個地方不?”

  漢中游客張先生:“有,感覺有雷同的地方。”

  采訪中,有這樣感覺的游客可不少,大伙說,現在陜西類似袁家村這樣的民俗文化村鎮越來越多了,幾乎每個城市周邊都會有,但去了以后,都是仿古建筑,小吃一條街,再加上工藝品商鋪,吃、玩、游的模式都很像。

  記者:“互相之間雷同不?”

  西安游客梁先生:“有,鄉村旅游還是蠻受都市人歡迎的。”

  盡管如此,因為免門票,消費水平適中,能看到城市里難得一見的民俗,鄉村游還是吸引了很多游客。據統計,五一期間,袁家村前兩天接待游客都在10萬人次左右,最后一天也在五六萬人。袁家村村委會副主任王創戰自豪地說,陜西的鄉村民俗游,袁家村可以稱得上發源地,從2007年開業至今,不僅接待了全國各地的游客,也有不少來取經學習的村鎮。

  咸陽市禮泉縣袁家村村委會副主任王創戰:“據不完全統計,像袁家村這種模式在陜西省,現在有將近60家都在做。”

  王主任說,游客們所說的同質化、模仿化他們也一直有所注意,在給別人傳授經驗的同時,他們自己也一直在不斷創新,保持競爭力。和07年開業時相比,如今袁家村景區的規模已經擴大了三倍,就是在深挖當地民俗的基礎上,不斷開發藝術街、酒吧街、祠堂街這些既有傳統,又不乏時尚的元素,讓游客常來常新。除此以外,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開發經營鄉村游不能一味的引進和模仿,一定要守住根本才是關鍵。

  咸陽市禮泉縣袁家村村委會副主任王創戰:“我覺得鄉村旅游有兩個重要要素,不能離開農村和農民,離開了這兩個要素,無非就是一個旅游項目,你像我們的旅游,是把我們的生活做成了旅游,我們的旅游接地氣,也解決了持續發展的問題。”

  鄉村旅游爆火之后有隱憂 如何避免同質化是道新考題

  2007年,隨著咸陽市禮泉縣袁家村打造景區開門迎客,讓陜西人對鄉村游的認知從院落式的農家樂,逐步開始接觸鄉村民俗游。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時間證明,袁家村是成功的。如今,陜西各地出現了越來越多類似的民俗鄉村游項目,他們的經營狀況如何?游客們認可嗎?

  5月3號上午,記者來到位于西咸新區涇河新城的茯茶鎮。雖然是工作日,但還是有不少游客慕名而來。記者了解到,景區從去年8月份開始營業,如今每逢節假日都有日均二三十萬人以上的客流量。與袁家村、馬嵬驛這類關中民俗村鎮相比,這里通過地域優勢,在景區里引入了一片水域面積,營造出關中江南水鄉的氛圍。但隨著游客們進一步在景區內游玩,仿古建筑,品茶的茶座,小吃街上,粉湯羊血、肉夾饃涼皮等等傳統關中小吃,不少人開始出現似曾相識的感覺。

  游客崔女士:“感覺都大同小異,都是古典古色的形式。”

  游客劉先生:“大同小異,都差不多。”

  雷同,缺乏別具一格的特色,游客們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如今越來越多鄉村游出現的通病,大伙結合自身的感受,也給經營者提出了一些建議。

  游客曹先生:“民俗的東西還沒體現出來。”

  游客徐先生:“茯茶小鎮就要突出茯茶么,它這塊茯茶還是有點弱,你要把茯茶這塊當做招牌來做。”

  對于游客們中肯的建議,景區經營管理方感謝之余也表示,茯茶鎮是一個長久的項目規劃,整個項目分為四期占地1300畝地,如今經營開放的只是一期工程,的確考察借鑒了省內多家的鄉村游項目來打開局面。

  西咸新區涇新茯茶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軍懷:“鄉村游非常火爆,怎么讓游客到茯茶鎮來,一個切入點就是以現在70畝地的鄉村游帶動后期的茯茶效應。”

  徐經理說,茯茶鎮項目將打造一個以鄉村旅游、養生文化,茯茶為主題的優美小鎮,目前在建的伏茶文化博物館以及茯茶產業園將是深挖當地文化底蘊、突出景區特色的重要舉措。

  西咸新區涇新茯茶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軍懷:“這個茯茶產業園要讓每個人都了解茯茶,必須要有體驗茯茶,所以我們在二期里面有8個工業園區,以茯茶為主的手工體驗的、加工的,還有倉儲的,將來還有銷售的。”

  專家表示,鄉村游的火爆只是現階段供需不平衡的臨時表現,如果一味雷同的重復性打造,很難吸引游客重復旅游,在可持續發展上是一個致命的弱點。目前民俗鄉村游項目大多停留在風味小吃街的打造上,離真正的鄉村休閑度假還差的很遠。

  陜西省社科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張燕:“鄉村有很多土特產,包括一些像民俗的紀念品,包括產品都沒有打造,就地銷售,再一個就是玩,我們能玩的特別少,沒有可玩的項目,即使有基本上就是仿造,所以這種玩也抑制了鄉村旅游的娛樂性玩耍,還有住,基本上是當天去當天回,最多住一晚上,達不到鄉村旅游休閑度假的效果。”

  張主任說,近些年她參與了很多鄉村民俗游項目的評估,感到我們省內的鄉村游只是開發了百分之二十的潛力,依托自然資源體現地方特色,解決游、購、住等問題,把游客留住,深度感受民俗文化和田園生活,才是長久發展之道。